以乐教之 广博易良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李跃红
[导读]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李跃红
        江苏省震泽中学    215200
        摘要:
        新课标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历史、感受文化的过程,在目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活动之一。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乐感、提升审美、深厚艺术修养。但是笔者发现在日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弊端和不足。比如,欣赏活动中老师太注重强调和灌输自己对音乐的认知理解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欣赏教学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较少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在日常的欣赏教学中规避以上出现的那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及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与各位音乐同仁进行交流探索,进一步优化音乐欣赏课堂。
关键词: 音乐欣赏 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
        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这三方面高度概括了音乐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目标,是音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自主需求、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的音乐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等三面来实现。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其一,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自身的艺术涵养;其二,激发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创造能力;其三,学生可以丰富情感认知,学会用音乐的视角解读世界,透过音乐本身去关注音乐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那么,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引导下,音乐欣赏教学该如何开展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聆听:审美感知——能读懂音乐的语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开展的前提。怎么听?听什么?这两个问题一定是让我们很多音乐老师都感到困扰的问题。本人一开始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也会有以上的迷茫,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要让学生听懂音乐,必须先让学生读懂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语言也可以理解为是音乐的要素,只有读懂这些要素在音乐表现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才可能真正听懂音乐。同时,音乐也是倾听和感知相结合的艺术活动,以“听”为前提,以“感”为基石。只有倾听和感知相结合,学生才能走进音乐世界,理解一个个音符串联起的真挚情感。鉴于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音乐的语言来组织审美感知活动,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解放情感,自由、投入地感知作品体现的主题思想和浓烈情思,从而提高音乐的审美感知力,提升音乐艺术素养。
        例如,我在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课时,我就充分的让学生从音乐要素出发,在欣赏聆听的同时引领学生读懂音乐的语言,很好的完成了对该曲的审美体验。阅读音乐的语言我首先从节奏开始:音乐一出来有一句很短小的引子——,就是这两小节的引子从音乐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首作品“威武雄壮、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情绪情感基调,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节奏与同音重复。符点八分节奏一开始就给音乐以足够的动力,第二小节的切分节奏再加上自由延长音记号的使用,让这两小节音乐充满了号召性。这两小节在旋律进行上采用了同音重复的手法,使旋律线呈现出一条直线,同音重复是一种强调、一种号召,增加了音乐的号召性,同时也有一点紧张感、使命感。以上这些音乐语言的阅读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在脑海里建构起了一个生动的音乐形象。音乐主体第一部分在节奏上也很有特点,基本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为主——“”,类似马蹄般的节奏给音乐带去了行进感。到音乐主体第二部分的时候,主要节奏类型又变成了切分节奏——“”,这样的节奏又给音乐增添了力量感。以上教学活动我主要针对节奏这一元素开展,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不可能只讲单一的音乐语言,还有其它诸多语言共同作用才使得音乐有这样的感觉。最关进的是通过对音乐语言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更重要的是利用音乐的语言完成了对音乐的审美欣赏,这样的聆听才是有价值的。
        二、参与:艺术表现——敢亮出自己的才艺
        学习音乐的过程从聆听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一种参与与实践的过程,但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除了聆听、讲解外,学生的综合性的参与对于艺术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表现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达到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各种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更真切、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音乐的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一讲到底,很少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也有老师觉得欣赏音乐就是听,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和空间,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方式是非常多的。比如我在教授《辛德勒名单》一课时,我就充分抓住本曲旋律的特征,让学生在聆听的时候在准备好的额白纸上画出旋律的线条,不仅要用线条展示音乐的高低走向,还要用线条的粗细把音乐的力度变化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很容易就能在线条中找到答案:速度较慢、旋律起伏较大,所以第一部分的音乐线条主要以大波浪线型为主,这样的线条一定是注重抒情的,那么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再结合老师关于调式调性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音乐的第二部分旋律线条起伏也大,而且波浪之间的距离变得很短了,这说明了情绪上的变化——从平静到激动。第三部分基本回到第一部分的感觉,最后在一个长音上结束,给人无尽的留恋与遐想。再比如我在教授《银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神韵,我先让同学们看了一段蒙古的视频,然后学会了几个动作,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让他们加入舞蹈去表现音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后我发现他们真的唱得要比之前要好。为什么呢?因为少数民族的民歌大都是载歌载舞的,有时候仅仅是唱很难把音乐的神韵唱出来,这个时候加入适当的肢体律动或是舞蹈动作,就会在动作中感觉到音乐的韵律,慢慢的就会感受到音乐的那种“味儿”。唱歌本身也是一种表现,用声音表情达意,舞蹈和律动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结合才能真正给音乐的理解助力。我想,这应该就是艺术表现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吧。
        三、吸收:文化理解——要培养理性的认知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纵观我们的音乐教材,除了经典的音乐传承外,还在内容设置上充分的考虑到了地域、民族、时代、风格等要素,虽然总体教学内容并不是太多,但是在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力求做到多元化。有不同民族的民歌、不同国家的民歌、不同风格的民歌、不同时代的乐曲等等,体现了文化大视野下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新方向。音乐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在音乐的世界里,不只有色彩丰富的情感,而且有璀璨经典的文化。音乐就像承载文化的火车,每一节车厢都上演了一段历史文化,感知历史文化,学生可以经历音乐的历史变迁,理解音乐的本质。因而,核心素养下,文化理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厚文学艺术修养,从而有能力去体验、解读音乐的魅力,增强音乐素养。
        比如我在教授《牧歌》一课时就非常注重文化的渗透。《牧歌》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欣赏它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从它的节奏、旋律等方面去分析讲解,从而让学生知道长调民歌气息悠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等特点。但是这样的歌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为什么会在蒙古族流行呢?这就是一个文化视角的问题。我在分析这首歌曲的时候我首先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背景,在长期的游牧过程中,一个人面对的是蓝天白云、羊群马群和广袤无垠的草原,心里难免会寂寞会感到孤独,此时需要用一种合适的形式来派遣这种寂寞与孤独,于是长调应运而生。因为它诞生的环境是在宽广的草原,所以从民歌的性格上也就具有了开阔、悠长的性质,再加上演唱者在这样的地方用它来抒情,他的听众就是羊群、草原或是蓝天,所以节奏自然会被忽视,旋律的连绵悠长一定会是它的重要特征,因此长调被誉为最近天籁的声音。从它的演唱方法来看,一种叫“诺古拉”的擞音技巧一定也是羊、马的叫声给了演唱者提示,慢慢的便形成了独有的演唱技巧。通过我这样一讲解,我想学生对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文化元素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再比如陕北的信天游,为什么会诞生在陕北的土壤里?为什么听上去总有一股酸酸的感觉?不就是因为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吗?黄土高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在那里生活实在不易,于是激起了老百姓心底里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想往,于是酸酸的、基本靠喊的信天游诞生了。为什么声调高亢?因为那是一种呐喊!
        《文子》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听道”的描述:“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当下开展音乐教学的标准。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总能给人以美感,其实音乐还是一门“综合”艺术,说它“综合”,是指音乐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音响、乐谱、乐器,而是承载了人类思想和文明发展历史的一种“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形式。要达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必然要触及音乐的本质,否则我们永远只是音乐的聆听者,永远也成不了音乐的感受者、表现者和创作者;不及音乐的本质,我们只会感性欣赏而不会理性感知,而核心素养的最终追求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理性地感知音乐,因此审美体验、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三方面的科学结合才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梦赫.学科素养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思考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2):7-9.
【2】端木萍萍.以美施教以乐育人——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J].当代音乐,2017,(18):35-36,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