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丰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河北 唐山 063500
摘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包含了很多教育观点,对师生关系也有十分详细的阐述,直至今天,孔子所提出的教育理念都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对当今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指导有意义,当今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思想影响着我们的思维,道德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关键词:论语;师生关系;高中;教师;教育教学;启示
引言:新时期的教育是一个提倡素质教育,主张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要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让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本文就以《论语》为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这两个话题进行论述,分析当下高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1.《论语》中记录的孔门师生关系
“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
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常以“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引自己,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那么什么是“有教无类”呢?也就是指,不管学生的出生是高贵还是贫贱,不管学生的家庭富裕还是贫穷,不管学生的种族与籍贯,甚至无论这个学生是天生聪慧还是天生愚笨,只要这个学生愿意学习,孔子都会一视同仁,对他进行教育。所谓“自行束秦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就愿意教授他知识。于是乎,孔子的弟子中,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比如南宫敬叔,孟懿子、也有出身寒门的子弟比如子贡、也有曾经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的三千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平民家庭出身的比如“在陋巷﹐一笔食一瓢饮”的颜渊,还有“提衿而肘见”的曾参,也有“衣若悬郭”的子夏等等。即便是没有任何名誉来求学的童子,自然会遭受其他学生的嘲笑,但是孔子却笑着说道“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我们挤压认可他的进步,也要认可他的退步,不必太过的在意,孔子有着十分宽大的胸怀,接纳来向他求学的每一位学生,在他的眼中,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此可见孔子是如此的博爱,事实上,这种博爱是滋润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育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上,同时也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身通六艺的学生有七十二名,而成就他们的根本就在于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正如《论语》中写到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从上述的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于不同的学生比如子路、冉有提出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时,他们的回答是截然不同的,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孔子对于这两位学生十分的了解:子路做事比较大胆,所以要适当的压一压他,因此又饿“故退之”而冉求做事比较畏畏缩缩,因此要给他一些鼓励,所以有了“故进之”。在对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知道学生真正的心理诉求,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苏霍姆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教育是一项发展人的视野,其本质就是培养人,因此教育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去设计教学方法。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论语》中所描述的师生关系,大多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的关系,经常出现有师生相对而坐,一起探讨知识得问画面,十分的和谐、融洽。比如《论语、先进篇》中所记载的,孔门师生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画面“闵子侍侧,阎阎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闵子骞恭敬的站在孔子身旁,子路衣服十分刚强的墨阳,冉有、子贡的面上带着笑容,孔子则乐呵呵的面对这他的弟子们。孔子在教学时,十分的平易近人,有时还会与弟子们开玩笑,画面十分的诙谐与融洽。
2.孔门师生关系对当今高中教育与教学的启示
杜绝教育歧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知道控制提倡“有教无类”,也就是不管学生的出身是贫穷还是富裕,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管学生的能力如何教师也不该歧视他,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体,他们也有尊严,也需要得到平等对对待,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著名的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在当今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下,部分的教师,似乎忘记了他们的责任,将教育工作视为自己获得金钱报酬的工具,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十分殷勤,对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更甚者还有出现金华外国语学校竟然有教师绑架学生,向学生家长索取200万的赎金,否则就要杀掉学生,这样的事件发生,这是教师行业的悲哀,也是教育界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几千年前孔子树立的“师爱”形象,在这样的事件中,被完全泯灭。事实上,出生贫寒家庭的学生,他们十分的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爱,家庭的贫富差距在他们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总是抱着“我本来就比别人差”的思想,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要学会对学生一视同仁,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叙述,抵制住金钱利益的诱惑,时刻牢记“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有一天学生生病了,我想教师应该做到如孔子般“自牖执其手”哀恸“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才是教师的楷模与典范。
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非常注重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对学生们的性格,能力和特长的掌握都相当准确而在如今应试教自的大背景下,老师习惯以统一的知识体系灌输给所有学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长等常常被忽略,创新意识容易被抛杀。
结束语: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生活,也影响着世界上一下其他地区人的生活,《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从“学、识、德、业、品、行”等各个方面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参考文献:
[1]赵荣荣.《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89-92.
[2]邹筱雯.教师与问题学生的关系——《论语》中孔子与公冶长师生关系引发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06):42-43.
[3]王伊薇.《论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及其现代价值[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06):13-16.
[4]龙玮.《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5):76.
[5]黄霞,徐晖.《论语》中孔门师生称谓及其和谐关系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3):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