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非暴力谈沟通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 郭鹏倩
[导读] 作为遵纪守法的一线教师,我们都觉得自己离“暴力”十分遥远
        郭鹏倩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528225
        摘要:
        作为遵纪守法的一线教师,我们都觉得自己离“暴力”十分遥远。但仔细留意自己与学生的沟通,就会发现:语言的暴力充斥着我们与学生沟通的整个过程。本文笔者从小学高段师生之间存在的言语暴力现象入手,阐释了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语言暴力;从而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优良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  小学教育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引入前南斯拉夫的学校管理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教育界开始着重关注教学中人性的一面。美国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情感。他认为教学应该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 在一种真诚、友善、理解的人际关系中进行。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教育教学是否见效,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沟通至关重要。而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和学生谈话和聆听,能使师生情意相同,乐于互助,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
        一、“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非暴力沟通”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又称之为“长颈鹿语言”和“爱的语言”。它的主旨在于“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它以互相信任为基础,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要素为主要依托,能够促进人际交流,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方式。它鼓励我们要真实的表达自己并认真的倾听别人,致力于建立和谐友善平等的人际关系。
        二、小学高段师生之间存在的“暴力沟通”现象
        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一线教师,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跟“暴力”搭上关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与学生沟通方式大部分时间都很伤人。在教书育人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把“你怎么又迟到了啊”、“怎么又没写作业”、“这么困啊,昨晚是不是通宵打游戏了啊”......等挂在嘴边,但是这样的沟通话语是否真的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样的言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伤害了学生的。
        我有个一线的教师朋友,大家都称呼她为小马,她每天都忙碌于学生之中。每天,她不是在上课就是给学生讲题或者和学生谈心,学生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因为教的学生是小学高段的孩子,她每天都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辅导学生学习,占用着孩子们的娱乐时间去帮学生查漏补缺。当然,有时会因为学生不对等的回馈而沮丧,在某个节点就爆发了自己“恨铁不成钢”的不满,不经意去批评学生,但她真的很爱她的学生们。 说到这,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会觉得学生们应该还是很喜欢她的。然而事实上却截然相反,在一次“学生最喜爱教师”的民意调查上,她们班有一般一半以上的学生给小马投了“不喜欢”的选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小马对学生的爱都是假的吗?还是学生们都过于凉薄没心没肺吗?其实小马和学生的沟通方式涉及了“言语暴力”。
        小马曾跟我分享过一件事情。有一次,她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打瞌睡,小马就故意让那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由于没有认真听讲,这个学生的回答显得有点吃力。回答完毕后,小马故意表现得很不高兴,带着厌恶的眼神和表情对孩子说道:“这都回答的那么吃力,还好意思上课睡觉,站着!”我明白她让学生回答问题,但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么去跟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说这些。小马的理由是怕学生耽误学习,让他长长记性,但是听到这样话语的学生不会对教师心生反感吗?教师这样的言语沟通难道不是“暴力行为”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的话语说出口后,教师可能自认为这是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殊不知这些话语就狠狠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上,久而久之便触发了学生的“隐形攻击”。
        三、“非暴力沟通”在小学高段的实践
        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的言语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可以是矛盾事件的导火线。所以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爱”的言语是否会对学生构成“言语暴力”,然后尽量去避免这些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沟通。


        (一)有意识减少师生之间的语言暴力。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之前,一定要思考自己说出来到话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三思而后行”,该怎么说,学生才更容易去接受;什么时间段去说比较适合等等,有意识地去减少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暴力。
        1.全身心去聆听学生。
        师生平等,教师在学生沟通交流时不要将学生看做是自己命令的服从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要注重聆听学生的需求,设身处地与学生感同身受,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避免因忽视聆听而导致学生的反感。
        2.诚实表达自己。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通常很难诚实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教师要摈弃自居高位,将学生看做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面对学生没有做作业这一现象,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一般都会用“你怎么又没写作业”、“你太懒了吧”等含有暴力色彩的言语去与学生沟通,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反作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只要将自己观察到事实如实表达出来,不要带着的评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确保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
        (二)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与学生友好相处。
        根据“非暴力沟通”模式专注于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教师通过不带任何评价地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做的事情后,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一心一意体会学生的感受。
        例如当教师遇到自己不能理解某个学生的行为举止,或者这个学生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时,请在想说他是一个愚蠢的孩子之前认真想一下:是不是这个学生懂的事情和你的不一样呢?
        2.在表达体会和感受时,“示弱”可以预防冲突的产生或解决问题,使沟通能够顺利进行。
        3.确保非暴力沟通讷讷够顺利进行后,紧接着提出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对学生的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更要告知学生伤心难过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4.最后提出我们的请求,越详细越好。清楚地告诉学生自己希望他们做什么,越具体越好;避免因请求不够具体,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误解你的真实意思。就像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有一点责任感,但是学生要怎样做才算有责任感?所以我们就要向学生解释自己对他们的期待。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学生的自我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使用抽象语言去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看起来很简单,实则很难运用自如。它的学习和运用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在与学生沟通时,我们的第一反经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我们可以放慢一些节奏,在说话前先想一想,甚至可以停下来,什么也不说。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教育过程反复实践,不断练习,逐渐内化成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结语
        “非暴力沟通”让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相处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着的。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到一届届学生的差异性。每一届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显示着时代的不同,教师要与时俱进,抛弃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改变自己所习惯的沟通方式。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语言不但搭建着师生沟通的桥梁,也让教育成为可能,而且还营造着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因此,将语言转化提升为“爱的语言”,是当今社会一线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优良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语言是窗户或是墙壁,全在教师的一念之差!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2]李秀玲.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非暴力沟通[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127-128.
[3]王航,王帅.师生有效沟通的价值、现状与策略研究——基于H中学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9):19-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