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微 2.袁紫嫣 3.刘文红
1.云南工商学院 2.云南工商学院 3.云南省审计厅
摘要:以 PPP 模式下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财务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管理困难,包括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不畅、项目存在融资风险、监督工作未执行,并提出管理措施:提升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力、制定融资风险的应对方案、开展财务监督工作,以此发挥财务管理工作价值,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提供良好的财务工作支持。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系;融资风险;合同风险
一、概述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主要用于完成大型公共事业项目的建设。PPP 模式逐渐融合于国内建筑行业中,并获取了积极应用成果,此种运行模式区别于传统工程的运行模式,基于此模式的针对主体,具有项目基数多、投资金额多、运行周期长、经营受干扰性强等特征,造成此种模式对应的财务管理工作较为繁杂,为财务人员提升了工作难度。为此,针对 PPP 模式为主体的建筑项目,应采取全过程管理模式,解决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为建筑项目提供发展契机
二、曲靖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财务管理困难
曲靖市自2016年9月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来,把城市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等管线全部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以及稳増长、促投资、补短板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8月,中心城区、富源县、宣威市等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4248公里,投资达8.3亿元。该项目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同时面临财务管理困难,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不畅、项目存在融资风险、监督工作未执行三方面。
1、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不畅
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不流畅,主要由体系不健全所导致,具体体现在预算编制、项目初期成本控制两方面。从预算编制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 PPP 模式的特殊性,将其与传统项目有效区分,才可减少耗资,降低成本,确保编制合理有效。但目前,部分财务人员尚无法达到该要求,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不流畅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初期成本控制的角度分析,物资采购过程,属于项目初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财务人员未严格落实预算工作,容易导致采购成本过高,直接影响未来施工过程的预算,增加超预算问题发生的风险。可见,
为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较为重要。
2、 项目存在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在 PPP 模式下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显著存在,具体体现在利率、生产经营、投资效率等方面。就利率因素而言,PPP 模式下,项目工程量一般较大,工期较长,且盈利周期长。长期未收到盈利,容易导致投资者的资金长时间难以收回,进而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致使融资风险产生。需要从解决利率变化问题这一方向入手,加强项目财务管理,以降低融资风险出现的几率。就生产经营因素而言,项目施工过程中,如财务管理不力,将增加材料浪费等行为出现的可能。另外,如项目未严格履行绿色施工原则,同样可导致成本增加,影响经济效益,
导致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最终造成融资风险。就投资效率而言,PPP 模式下的建筑项目,往往需要由民营企业控制,但企业缺乏所有权,故利润难以得到保障,企业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低,融资风险高。
3、 监督工作执行力不足
与传统项目不同,PPP 模式下的建筑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政府部门的融资压力。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分析,PPP 模式下的建筑,需服务于大众,隶属于公共基础设施。考虑到上述属性,加强对项目信息的披露较为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相关部门虽已遵循相关规定,披露了 PPP模式下的项目信息,但披露完整度仍有待提升。上述问题长期存在,极容易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威胁,且不利于维护建筑部门形象。PPP 模式与传统建筑模式的区别,同样体现在参与方数量方面,相对而言,参与后者的利益主体众多。受该因素
的影响,监管工作的执行难度较高,监管力度低下。在信息化时代下,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所披露信息的完善程度,方可提升监管力度,确保 PPT 模式能够顺利进行。
二、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1、提升财务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力
加强财务管理、排查财务工作中运行问题、开展成本管理、预算编制等工作,成为 PPP 项目的核心财务工作内容,具体表现为:针对建筑工程采取全程序的预算工作,开展项目成本的预算编制流程,比如拆迁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改建项目预算编制等。在财务管理工作期间,保持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即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预算编制金额;加强 PPP 项目的物资采购管理,结合建设周期制定采购计划,减少预算金额不足问题发生。
在预算编制期间,应采取弹性预算编制方式,基于其金额超出的预案设定,并对实际产生的支出项目加以控制,以
此加强财务管理;作业单位开展财务预算工作时,应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精准性,企业各级部门,均应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以此保障预算编制工作的真实性。如若各级部门在参与预算编制工作期间,呈报所需费用存在虚高现象,造成预算编制工作失真,削弱预算编制工作价值。对此现象,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预算管理人员等组成监察小组,核对各级部门呈报金额的准确性,比如材料单价、人工成本费用等,以此保障预算工作的有效性。在预算管理期间,建筑企业应严格管理采购环节,供货商选择信誉度良好、风险因素较低的,以此保障设备与材料质
量,防止重复采购事件发生,提升建筑项目财务管理效能。在材料入厂与检测期间,应采取电子签单形式,保障材料审批通过,在财务接收电子签单回馈时,给予供货商付余款,以此保障建筑企业的资金安全,减少经济纠纷事件发生。财务管理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应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性提升,保障财务人员具备建筑学、作业程序、计算机等辅助学科的基本知识,拥有较为专业的财务专业知识,以此减少其财务工作的人为失误事件发生,提升其财务工作能力,增强建筑项目财务工作落实状态,促进建筑项目财务管理良好实施。
2、制定融资风险的应对方案
利率浮动产生风险的应对措施:在 PPP 模式的建筑项目运行期间,财务部门可针对利率浮动事件,制定相关协议,以此控制融资方项目风险。合同违约产生风险的应对措施:财务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并将其作为建筑企业的运维资金,采取债权融资相结合的形式,向银行提起贷款申请,保障 PPP 模式建筑项目运行资金具有充足性,减少合同违约事件发生。合同违约事件,
比如材料款项付清未及时,引发合同类经济纠纷,在纠纷案件中,最终造成正常给付应付款项,并支付逾期款项利息,利息计算方式参考银行基准利率,利息部分,作为建筑企业额外支付的款项,尚未在预算管理范围内,成为超出预算款项,或称为经济损失项目。为此,引入多种方式的融资项目,减少合同类经济纠纷事件,保障建筑企业处于有序发展状态,正确防止负面信息危及建筑企业发展,保障建筑项目运作期间的经济纠纷事件为零,落实财务管理,加强融资风险防范。生产经营风险的应对措施:以作业成本为财务管理原则,开展工程预算的科学编制与分配。作业成本是一种财务分层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风险元素,提升 PPP 模式建筑项目的安全性。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融合于财务管理程序中,为财务管理工作增添助力,提升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减少财务风险事件发生,为建筑项目营建安全有序的运行环境。与此同时,发展PPP 模式建筑项目的产业链,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 开展财务监督工作
积极开展财务监督工作,提高信息披露程度,是提高 PPP模式下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财务监督工程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调整监督模式。传统的财务工作监督模式,具有一定的不足。在 PPP 模式下,工程需要通过明确责任制的方式,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为信息披露不完全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保证。例如:工程可以根据 PPP 模式下财务信息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材料”、“设备”、“人员”、“技术”等多个部分,并选出不同的财务人员,分别负责对不同部分进行管理。一旦某一部分出现错误,需要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通过惩罚机制,减少类似现象会出现的可能。采用上述方式落实监督机制,对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
面是加强信息披露。为了保证信息披露有效且完善,财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整理以及收集,减少遗漏。另外,还需要明确披露的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保证人民群众以及多个利益主体能够准时收到项目信息。例如: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在项目开工前,对需要披露的信息进行处理。每日所收集的财务数据,均需于当日记录在信息系统之中。项目信息披露后,一旦出现变化,需要立即对其进行调整,并向相关利益体公布调整方案,以及调整后的数据,从而确保各利益体均可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提高监督过程的有效性。
三、结语
PPP 模式在社会经济进程中逐渐获得良好发展,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企业的运作能力,发挥建筑工程财务管理价值。为此,PPP 模式下,建筑项目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开展预算管理、采购管理、风险应对、财务监督等工作,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 PPP 模式建筑项目提供管理保障,创造项目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董再平.中国PPP模式的内涵、实践和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17(02):129-134+178.
[2]李文颖,艾菁菁.基于PPP模式的水厂类项目财务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9(02):51-55.
[3] 李祥安.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投融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8(10):5-7.
[4]张小富.PPP 模式的适用范围及选择原则[J].财会月刊,2018(03):53-58.
[5] 喻颖. PPP融资模式在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应用——以湖南省益阳水污染治理项目为例[J].财会通讯,2018(02):19-22.
[6] 李建英,王梓哲,刘陆.引导民营资本参与PPP模式的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建筑经济,2018(0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