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大发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高大发
[导读] 通过有效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围绕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去学习与掌握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
云南省广南县黑支果乡苏聋小学 高大发 663308 摘要:通过有效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围绕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去学习与掌握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从而使数学有效问题情境成为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融入到问题情境当中进行深入地学习,充分体现出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当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要求数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涌现出了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情境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情景中能够自主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造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数学知识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真实的数学情境更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充满认同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班级一共多少个学生?男生一共多少人?女生一共多少人?”让学生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数数。这种真实的问题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脑和动手,结合真实的问题情境寻找答案.为了让学生学会认识数字,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去找规律。 如将数字“1-10”“11-20”“21-30”…“91-100”写在黑板上,10个数字一组,使学生能从1数到100.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10组数字,并提出问题:“大家能从这10组数字里面找到哪些规律?”这种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更易于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转换问题,变换问题形式,如“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分别是什么?”,通过多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二)基于过程评价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建立自信心。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来评价学生,对一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类表现做出及时并且有效反馈,这也是使得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加科学化、有效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物体”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课程一开始,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一个简单物体,对A小组作指导时,其他小组要进行认真观察,并提出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组内每一位同学的讨论参与度、讨论态度,给予客观的反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以鼓励为主,着重注意调动表现不大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成员发言回答问题时,要着重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挖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程度,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 (三)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活动化教学情境有着良好的作用,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灵敏,迸发出奇特的灵感,特别是学习数学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小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依据现实情况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开拓探索问题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充实的现实生活材料,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容易理解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将梯形剪、拼、画等方式,将梯形分解成若干三角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将分解的图形面积相加得到梯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再通过合适的引导,与学生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了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了学生思维抽象化的发展。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猜想和验证,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并且获取知识,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例如,对于圆的周长教学。首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做一条射线OP,把O当作端点,在射线上任意取一条线段当作直径画圆。其次,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圆哪个周长最长,猜想圆的周长的相关因素。在对比和观察的前提下,学生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关。接着,指导学生通过量周长和直径进行验证,进而结合数据验证直径和周长的关系,了解到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较好的融入到问题情境当中,深入地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来在有效数学情境当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1]谢新星.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30. [2]邓细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9(35):93. [3]刘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