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洪辉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住宅的规划布局、空间形式、建筑用材、造型风格等也不断地与时俱进。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住宅的规划布局、空间形式、建筑用材、造型风格等也不断地与时俱进。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宜居理念是当前居住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初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
        引言
        从实际居住区改造设计角度来说,需对现场情况进行充分考量,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效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户外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廉价堆积,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1、居住区特点
        居住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已成为住宅规划设计和住宅市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区户外景观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与人联系最紧密的景观环境,居住环境的好与坏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品位,所以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景观质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因如此,其景观设计在被注入了新内容的同时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2、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2.1多方利益协调困难
        老旧小区由于建成时间长,居民多是居住多年的住户,改造首先需要居民达成一致,但是多方利益的协调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协调小区业主的焦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对改造需要的费用意见难以统一。由于部分改造内容需要业主投入部分资金,但各户居民的改造意愿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导致了居民对投入资金的预期额度不同,也造成了协商的困难。第二,改造后不同位置的物业
        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效益提升,居民对于利益均衡的要求会给意见的协调带来难度。第三,对改造内容需求的差异造成了改造内容的争议。在进行老旧小区的停车场改造、上下水管道改造时,常会遇到有车无车之争、排水需求不同之争,甚至与极少数住户发生的上述争议导致了小区长期无法进行改造。综上可见,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意愿是老旧小区改造中难以避免的难题。
        2.2改造后长期管理困难
        老旧小区改造应是建设与管理并重的长期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并非仅靠硬件环境的提升,还应包括改造完成后的长期且有效的管理,只有建设和管理水平同步提升才能够有效促进老旧小区的可持续发展、惠及百姓。但从目前已经完成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来看,改造后的物业管理水平难以同步提升。
        3、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初探
        3.1适老性设计的微气候环境理论依据
        大部分由高密度的建筑群组成,其中的气候要素如日照、温度、湿度、风、降水(雪)、空气质量等都受高密度建筑群的影响而发生很大改变,形成了新的微气候环境,产生了如霜冻效应、小区风场、风漏斗效应、永久日影区等种种微气候现象。通过实测与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微气候参数化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结合一年四季老年人户外活的时间规律,研究优化老年人户外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空气环境质量的景观气候环境适老化标准。改善老年人户外微气候环境,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作基础性依据。同时,老年人对闲暇环境的需求与现有闲暇环境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1)冬季可供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室外场地和锻炼活动空间资源极为匮乏;2)室外休闲场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用于驻足休息的设施极少;3)无障碍设施应用性不足,细节设计上人性化不够;4)后期管理不到位,景观使用率降低。


        3.2基于寒地旧居住区景观空间微环境模拟
        严寒地区,冬季风环境直接影响着环境舒适度。但在不同季节的风向、风速不同,因此要将一块场地的风环境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应该挑选典型季节的主导风向进行模拟对比,以此获得不同季节的模拟结果。在冬季时对活动场地的布置,应该选择风模拟图中风速较低的区域。实验表明,风速在3.3m/s以下时给人感觉较为舒适。冬季选择平均风速在1.5m/s以下或无风的区域为佳;夏季则选择平均风速在1.6~3.0m/s之间为佳。在最后权衡活动场地的位置时,尽量选取冬季处于最佳风速的区域,对于冬季无法布置在避风区域的场地则需要配置密植林或布置风屏障来阻挡寒风。
        3.3坚持以人为本,体现舒适性
        一是功能的完整性,对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幼儿园等进行维修或改造,加大对小区停车场、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等进行改造或维修。二是文化的传承性。全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采用保护先行、分类保护,理清结构、分区引导、塑造形象、传承文化等措施办法,让城市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三是治理的长效性。街道办事处、社区要将社区治理能力融入到改造过程,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建立小区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小区治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3.4坚持居民自愿,体现群众性
        小区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方方面面,十分具体琐碎,小区的环境情况、人情世故、设施情况等群众最清楚。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访群众,问计于民,充分调动小区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老旧小区改造要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同时,要组织引导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改造,真正形成小区改造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3.5坚持规划引领,体现科学性
        小区要改造,规划必先行。一是要做好总体规划,小区千差万别,财政承受能力有强有弱,哪些先改哪些后改、改成什么样子都必须有规划。二是要做好年度规划,做好已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衔接,年度任务完成之间的衔接。三是要做好专项计划,每个专项计划要与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机衔接,科学合理有效推进,确保改造的整体效果。
        3.6有效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在资金筹措方面,用活用足国家、省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补助资金外,探索市、区二级财政承担改造资金制度。其次要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效益,吸引专业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托幼、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文体等服务设施的改造建设和运营,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千米”。引导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实施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和物业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整体改造效果不仅能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水平、经济水平、文化特点外,而且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其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共性景观设计,除了改造设计时要考虑发展因素、人文因素、地理因素,设计完成后大家要热爱自己所居住的环境,爱护环境设施和自然绿地,创造具有特色的居住区园林景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梦圆.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大型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2]李晓萌.交互理念在社区环境适老化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9.
        [3]安建米.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4]张冬晴.长沙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老年人满意度评价研究[D].湖南大,2019.
        [5]姚建平,尹建强.老年人居住区户外环境及景观设计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S2):37-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