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马建华
[导读] 摘要:城市道路景观特色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印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应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和动态艺术设计,综合环保、景观、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体现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的宜人空间。
        山东省济宁市城市管理局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城市道路景观特色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印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应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和动态艺术设计,综合环保、景观、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体现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的宜人空间。
        关键词:功能 环境 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结构骨架,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具有导向性和通达性;是开敞度最高的活力场所和商贸活动密集的线性廊道,具有开放性和经济性;更是城市居民生活游憩、集散穿行的公共空间,具有服务性和观赏性。道路网络结构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轮廓和形态,其景观特色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应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景观环境设计和动态艺术设计,综合环保、景观、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体现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的宜人公共空间。
        一、景观内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其内容与公路的各项构筑设施紧密关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线形。由道路、交叉口、渠化路口组成。通常由直线、平曲线和少量折线组成。
        2、路面铺装。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等三个层次,具有承受荷载、抵抗磨耗和保持平整等作用,景观内容主要体现在面层铺装的材质、印花以及色彩上。
        3、功能建筑。是指桥涵、服务区、收费站、防护结构等构筑物,一些成功的建筑以其特殊的意义、雄伟的气势或优美的造型,也能成为美丽的景观。
        4、分隔绿带。有组织交通、引导视线、遮光防眩、降低噪音、美化环境、降低硬性防护成本等作用,为了行车安全,其高度和宽度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应选择低矮、缓生、抗逆性强的植物。
        5、防护绿带。道路两侧、边沟、护坡、挡土墙等处的绿化带,有稳定路基、保持水土、遮蔽构造、防尘隔声、营造景观、协调环境等作用。在弯道内侧及路口附近应注意保证视线通透,可结合空间打造街头绿地、小游园。
        二、设计误区
        1、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框架、宽马路,追求快速路网建设,造成街区地块分割过度,城市中心产生郊区化倾向,临街商业逐渐萎靡,行人横穿道路既困难又危险。
        2、生态弱化。缺乏对城市道路景观生态作用的考虑,植物层次单薄,缺少垂直式、多层次植物群落,硬质铺装过多,绿色廊道不成系统。
        3、形式单一。设计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植物配置种类单调,道路只能依靠路标区分。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缺乏创意、没有内涵,消弱了生机与活力。
        4、重车轻人。重视车行观赏效果,慢行系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行人停留、交往的空间,缺少树荫,路边停车占用人行道、盲道。
        5、文化缺失。对城市历史文化不挖掘提炼,只对某些有噱头的历史时段或事件进行捕风捉影、浮夸宣传,形成的道路景观缺乏认同感。
        6、重建轻管。管护经费不足,园林养护、环卫治理等工作马虎应付,很难维持较好的绿化效果和景观质量。
        三、基本原则
        1、满足使用功能
        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红线控制和景观建设要与城市的区域位置、外部联系和自然条件相适应,与城市的规划布局、结构形态和功能分区相协调。道路景观设计应与其使用功能相结合,景观的规模、结构和内容要根据道路的性质、级别、宽度以及绿地指标等的因素确定。道路的几何线形要流畅、均衡、安全、美观、舒适。道路的结构设计要用最小的投入和养护成本,在自然力和日常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在使用年限内保持良好状态。


        2、创造生态效益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植物品种,优先考虑抗污染、适应性强、长势好的植物,创造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多层次配置植物品种,以乔木为主,灌木、地被植物为辅,避免大面积载植纯草坪。区分景观的远近层次、竖向格局、四时变化,实现物种协调,创造整体美。根据分隔带的宽窄,综合考虑绿量设置,增加叶面积总量,达到最佳的滞尘降噪、增湿降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效果。
        3、坚持以人为本
        要充分考虑路人的存在,达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还应考虑车行其中的安全因素和动态美感,考虑司乘人员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视觉效果要求,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道路景观要符合各类行路人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每隔一定距离就设一个景观变化,加强行路人尤其是司乘人员的兴奋感,而不至于产生疲劳厌倦。
        4、确保环境协调
        要因地制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和视觉景观空间,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融合。要把道路景观纳入城市板块之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将道路沿线山体、河流、树林等不同特质的自然元素融入城市街景,为人们提供接触广阔大自然的机会;强调道路与地形地貌、建筑构造、铺装植被、景观小品之间的协调统一,创造良好道路空间。
        5、体现地域特色
        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保护经典,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与形式充分挖掘、准确把握、合理提炼,采用新颖、灵活的技术手法通过建筑、景墙、铺装、植栽、小品等元素表达出来,服务于现代城市生活,形成城市景观的新风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达成思想与景观的共融,使城市道路具有时空、情感的连续性,充分彰显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四、要素控制
        1、植物群落建设
        园林植物因树形、色彩、香味、季相等不同,在功能、景观上也有不同的效果,要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就需要多品种配合与多种栽植方式的协调。一是乡土与外援相结合,道路景观首选乡土植物,生长良好、效果明显,能反映地域特色,但难免单调,为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绿化景观,可慎重并适度引进外来的优良种类,作为乡土植物的辅助和补充。二是近期与长期相结合。植物既有萌、茂、花、果的季相变化,又有青、壮、衰、亡的一生变化,速生树种见效早、凋败快,慢生树种生长慢、效果久,植物选配应注重各类品种的优势互补、错时搭配,避免绿化脱节。三是景观与功能相结合,充分考虑树种的功能特性,在工业、仓储用地旁应选择抗污染能力强,吸收有毒物质的树种,在商业、居住用地附近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2、海绵空间控制
        采取多种措施,发挥道路和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意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致过陡,同一坡面不宜延续过长,应有一定起伏转折。在地面汇水线处,应利用不断变化的地被植物和多孔水泥、嵌草砖等透水铺装不断缓滞水流速度,保持水土、吸渗径流;通过设置礓礤、谷方、消力块等工程措施减缓水流冲刷,使其辗转跌宕,兼具造景功效。在沿路绿地中设置雨水湿地、洼地、滞渗沟、种植带、蓄留池、下垫面等,临时汇聚、存蓄、净化地面径流。雨水管网宜采用穿孔管等透水材料,四周填筑砾石,增强管网设施渗透能力。
        3、沿途景观利用
        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有组织地将外部景观资源融入道路景观之中,再以植物配置来统一风格,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道路景观,给人增加景观印象。若在道路周边有成为地区标志的山体、水体、特色建筑、古树名木等资源时,会对道路绿化产生良性影响。
        4、景观小品设置
        道路景观常以亭廊、雕塑、桌椅、护栏、灯饰、花池以及标牌等景观小品来装饰空间、画龙点睛,提高艺术品位,优化环境氛围。对待不同的道路,要采取不同的设计姿态。在标志性大道、快速路中,宜选用有相当体量、延续一定距离、具有气势和韵律的设施;在曲径通幽的支路、便道中,宜选用造型别致、个性化的小品;在居住区、办公区的道路中,宜选用生活化、休闲性的配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