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3期   作者:周少拔
[导读] 随着社会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周少拔
        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362700
        摘要:随着社会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数学意识、数学想象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出发,探究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教学
        数学作为小学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好数学教学基础,需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探索,探求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可靠方法。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核心素养体现在数学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数学的学习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这时,比起直接交学生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数学意识的培养在短期内可能起不到作用,但是这对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帮助。从长久的数学学习生涯来看,数学意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没有数学意识的学生,遇到难题可能就直接放弃了,事实上,这不是他们主观意识上想要放弃分数,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们拿到分数,由于没有数学意识,对于难题根本无从下手,不知从何思考。而对于有数学意识的学生,一方面,对于其他人而言的难题对他们而言可能就不再是难题;在他们遇到难题时,也有解决的思路,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从而得到答案;另一方面,由于拥有了数学意识,有些题可能只需要看一眼就有了完整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数学意识的作用。甚至,数学意识强的人,也会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讲授《因数与倍数》这一节课时,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连续性问题,让小学生在课前预习预习时,就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比如,可以问“什么是公因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书上找到公因数的概念,接着可以问“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让学生在书上找到最大公因数的相关内容,下面就可以设置一些相关习题比如“请找出每组的最大公因数:3和14,8和16,9和33”,让学生在这些习题中,进一步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小学生可以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内容。
        同样,教师在课上教学是,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数学是灵活多变的,同样一道数学题可能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但不能让学生局限于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索和学习。
        比如,在教授10~20以内的两位数乘法时,应首先教授普通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了基础算法后,让学生在其中发现规律,寻找计算的技巧或者新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与同学分享。在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掌握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提高,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是十分有利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数学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数学学习十分考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想象力。而且想象力也是基于核心素养必须要拥有的一种数学能力。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是十分容易的。相反,如果想象能力很差,即使是成年人也是没办法学好小学数学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十分薄弱的,在教学的设置中,更多地需要学生的想象力。数学比起其他学科,是十分抽象的,而且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者教学道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构建想象力,以此来理解数学学习。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掌握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只通过在黑板上画的图形来讲解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学生想象能力一般,就不能从二维的平面看出三维图形,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物品,或者教师使用正方体,长方体教学道具,在学生通过实物了解了正方体、长方体后,可以使用多媒体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维动画图片展示给学生,借助图片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它们长、宽、高及角等方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小学生在脑海中将枯燥的文字说明转换成立体的印象,培养学生想象力,并为以后计算体积的章节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实践应用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标准下最终的培养目的,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经过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数学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开始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大胆地打破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纯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展开实践应用练习,进而提高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时,其中一项教学目标就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小学教师就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对其进行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在学生自学后可以进行简单讲解,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拿纸张折一折,与同学仔细观察分析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主探究。
四、总结
        当前各个学校已开始将核心素养的概念纳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并要求教师将其作为学生培养的标准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科学探究,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核心素养能反映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及价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应注意教授学生数学知识以及技能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核心素养的建立和提升过程,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丽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10):6.
[2]石伶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08):46.
[3]张玉平.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6(22):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