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1,马玲2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2.2.江西医专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过程中,“气至病所”与未“气至病所”的热敏灸感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0年8月间,招募罹患原发性痛经的在校大学生,经热敏灸感探查,纳入有热敏灸感的受试者80例,根据热敏灸感有无“气至病所”,将受试人群自然分为观察组(气至病所组)和对照组(未气至病所组)。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月热敏灸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的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评分,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自述痛经临床表现均有改善,CMAA、MPQ评分相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高与对照组的81.82%(P<0.05)。结论:在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过程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是否“气至病所”对热敏灸疗效可产生影响,临床医者需严格遵循“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原则。
【关键词】:热敏灸;原发性痛经;黄帝内经;中医外治
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指女性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而在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者甚至剧痛昏阙[1]。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子宫发育、内分泌失调、精神、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2]。常用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虽可快速镇痛,但会对患者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3]。热敏灸延伸自中医传统艾灸,是通过施灸热敏化腧穴激发灸感以治疗疾病的新型疗法,根据临床反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尚佳、时效性长,但鲜有文献证明灸感“气至”的疗效是否优于其他灸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气至病所”是否对热敏灸疗效产生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0年8月间,招募罹患原发性痛经的在校大学生,经热敏灸感探查,纳入有热敏灸感的受试者80例,根据热敏灸感有无“气至病所”,将受试人群自然分为观察组36例(气至病所组)和对照组44例(未气至病所组)。观察组平均年龄(21.48±2.42)岁,平均初潮年龄(14.12±2.01)岁,平均病程(4.95±1.83)年;对照组平均年龄(21.35±2.26)岁,平均初潮年龄(14.72±2.73)岁,平均病程(4.33±1.76)年。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以通过院伦理会同意。
1.2 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妇产科学》中的诊断标准①感下腹部耻骨上疼痛或放射至后腰与大腿内侧,多起于月经来潮后,最旱出现在经前12h,以经行第1天疼痛最剧烈,持续2~3d后疼痛逐渐缓解,性质以痉挛型为主;②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③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6~30岁未育女性,VAS评分≥6分,月经规律者;③近1月未使用与本病相关的药物及采用其它治疗本病的方法,患者神志正常,行为配合,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灸感且能完整参与本次研究者。
1.4 排除与剔除标准:①受试部位皮肤缺损、溃疡等不适宜施行热敏灸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晕灸者或对艾灸排斥者。③中途脱落、擅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1.5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热敏灸治疗,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1次/天,每次30min,连续治疗7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经周期进行随访。具体操作:腧穴选择关元穴,使用热敏灸艾条(江西省中医院生产,规格为φ2.2cm×12cm(赣食药监械(准)字2010 第2270276号))以回旋灸、循经往返、雀啄灸法激活热敏点。观察组患者在热敏灸施灸过程中,自觉热感透达宫腔部位或(及)传达会阴部。对照组未有此感。
1.6 观察指标 (1)症状评分:CMSS:用于评价患者经期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满分为8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痛经程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MPQ:分为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法、现有疼痛强度3个部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主观疼痛越强。(2)总有效率:根据患者治疗前后CMSS评分判定。
计算公式=[(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痊愈:症状消失,临床症状评分减少≥95%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评分减少≥70% ;有效: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 ;无效:症状无改善,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进行统计描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自述痛经临床表现均有改善,CMAA、MPQ评分相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png)
3.结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4]我国女性中,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约为33.2%,约2/3为青少年,临床表现为行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性质以痉挛性或胀痛为主,或伴头痛、急躁易怒、肢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昏迷,该病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
原发性痛经在中医理论中,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5]:“妇人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其发作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经期及前后血海溢泻,气血骤虚,致病因素乘时而作,引发痛经,治法当温调冲任,和血止痛。热敏灸可温经通络,扶正祛邪,激活人体内源性抗病机制,该疗法较单纯西药治疗PD具有安全、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等特点,热敏腧穴的出现及分布规律与疾病的特性高度密切相关,即机体患病时,其穴位将处于敏化状态,此时施灸的疗效远优于穴位未敏化时[6]。热敏灸创始人陈日新教授提出“灸之要,气至而有效”一观点,意为热敏灸达到最佳疗效的关键是灸感是否传导至病所。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艾灸自觉热感透达宫腔部位或(及)传达会阴部,对照组则未出现热感传导。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CMAA、MPQ评分相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高与对照组的81.82%(P<0.05)。表明是否“气至病所”对热敏灸疗效可产生影响,因此临床医者施行热敏灸时,需严格遵循“灸之要,气至而有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郭建芳.俞募配穴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F2a、b-内啡肽、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09):1118-1122.
[2]孙丽英,石雪华,潘军英.关元穴治疗痛经的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0):80-83.
[3]杨骏,熊俊,袁婷,王雪.针灸与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0):1339-1350.
[5]叶美华,陈鹏典,秦淑钏.温针灸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9):3043-3045.
[4]何伟,李绍林,佟雅婧,胡勇.原发性痛经的现代中医名家心法及特色诊疗理论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0,52(09):10-13.
[6]王洪辉,张波,黄仙保,谢丁一,陈日新.火足气到方为灸[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2):2979-2980.
基金课题: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9A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