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BDS/GLONASS多星座网络RTK定位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董兴干
[导读] 摘要:卫星定位技术发展迅猛,GPS/BDS/GLONASS多星座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交通运输、实时通信、抢险救灾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广东省精宇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卫星定位技术发展迅猛,GPS/BDS/GLONASS多星座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交通运输、实时通信、抢险救灾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网络RTK技术与传统单基站RTK技术相比,观测范围更广泛,具备更高的定位精度与可靠性。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为多星座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开展GPS/BDS/GLONASS多星座网络RTK定位技术的研究、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星座;网络RTK;定位精度
        1.GPS/BDS/GLONASS的发展概述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e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利用人造卫星实现实时定位、授时、导航等各种工作,是覆盖全球、全天候、全方位的高精导航系统。目前,GNSS包含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ing System,GPS)、格洛纳斯系统(Globe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伽利略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GALILEO)四个导航卫星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发的第二代空间定位系统,系统卫星发射工作的完成时间是1994年。支持全天候作业、定位精度高、应用广泛。由21+3颗卫星组成(3颗为备用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平面上有4颗卫星,轨道高度20200km 。采用的坐标系统为WGS84,运行周期为11时58分,民用定位精度可达10m左右。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BD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年6月份完成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包含5颗静止轨道卫星+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0,采用的坐标系是中国2000大地坐标系(CGCS2000),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定位精度可达10m,测速精度可达0.2m/s,授时精度可达20ns。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高轨卫星数高,并提供多频信号,在较差观测环境下,仍可保障定位精度。
        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俄罗斯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在轨卫星总数已达28颗,分布于三个轨道平面,轨道高度19100km。采用的坐标系统为前苏联地形坐标系PZ-90,运行行周期为11时15分,定位精度可达1米,速度误差仅为15厘米/秒。
        2.网络RTK技术发展概述
        随着对定位需求的不断发展,网络RTK定位技术应运而生。传统RTK技术基于单个基准站的观测数据,通过移动通信数据链路传播数据,进行差分改正信息的解算。受制于电离层、对流层等误差,传统RTK技术要求基准站、流动站的距离不得超过10-20km。网络RTK定位技术的基线长度一般在80km左右,突破了传统RTK技术对作业范围的限制。当基站之间的距离在35km左右时,可提供实时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网络RTK技术在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支持下,极大地提升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传统单基站RTK技术中,若单一参考站出现故障或定位精度较差,用户端(流动站)的定位精度将受到显著影响。使用网络RTK技术,用户端(流动站)可通过最近的参考站获得定位改正数,不影响定位精度、不会延长初始化时间。
        3.网络RTK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
        网络RTK定位系统通常包含连续运行参考站网、数据通信链路、数据控制与处理中心与用户端四大部分。


        连续运行参考站网为网络RTK定位技术提供了统一的坐标参考基准,用户端无需开展后续坐标转换。连续运行参考站进行组网一般至少包含三个基准站,同时需考虑组网分布。基于无线电通信技术,连续运行参考站通过数据通信链路完成基准站、数据控制与处理中心、用户端的数据交换与指令传输。目前在开展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建设时,通常采用专线通信、ADSL线路、CDMA/GPRS、无线VPN技术四种主要技术。
        数据控制与处理中心的主要工作包含(1)管理与存储所有数据(2)对观测数据开展实时处理与分析,将经过解算得到的差分改正数传输给用户端(3)实时远程监控参考站、流动站的运行是否正常。
        用户端是指流动站,流动站包含接收机、观测天线、计算手簿等。流动站通过天线接收卫星信号,通过接收机管理、存储、处理卫星数据,通过计算手簿开展GNSS观测的工程作业设置、观测参数设置等。使用的关键定位技术有区域改正数技术(FKP)、主辅站技术(MAC)、虚拟参考站技术(VRS)。
        4.多星座GNSS观测的主要误差源
        GNSS观测需要通过地面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因此在GNSS观测过程中,对定位精度造成影响因素很多,主要误差源包含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三部分。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主要包含(1)卫星星历误差(2)卫星钟差(3)相对论效应;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主要包含(1)电离层延迟(2)对流层延迟(3)多路径误差。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主要包含(1)接收机钟差(2)天线相位中心偏差(3)观测噪声。
        在开展多星座GNSS观测质量分析时,可通过数据完整性、多路径效应、周跳比、信噪比等内容讨论与分析不同误差源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5.网络RTK定位技术的主要误差源
        影响多星座网络RTK技术的定位精度的主要误差源包含与基准站相关的误差、与内差模型相关的误差、与数据通信有关的误差。与基准站有关的误差主要包含(1)基准站间的高差(2)参考站间基线长度(3)参考站的分布情况(4)参考站周围环境。与内差模型相关的误差主要考虑线性组合法、线性内插法、低阶曲面模型。与数据通信有关的误差主要包含(1)传输延迟(2)丢包率(3)误码率。
        在开展多星座网络RTK 的定位性能评价时,多星座的组合方式重点选择基于GPS、GPS\GLONASS、GPS\BDS、GPS\BDS\GLONASS四个不同系统的分析。评价内容主要包含定位结果的内符合精度、初始化时间开展分析。定位结果的内符合精度的分析内容主要包含(1)不同时段内符合精度分析(2)相同环境下多测站内符合精度分析(3)对不同环境观测点进行内符合精度分析。初始化时间分析的分析内容主要包含(1)不同时段初始化时间分析(2)不同观测环境下接收机初始化时间分析(3)全天候初始化时间分析。
        结束语
        本文系统性阐述了GPS/BDS/GLONASS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各自特点及差异性;阐述了网络RTK技术与传统RTK技术的差异性;汇总阐述了网络RTK系统组成及定位原理;汇总分析了多星座GNSS精密定位精度的主要误差源、网络RTK定位技术的主要误差源。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可有:(1)针对单独导航定位系统的网络RTK定位精度做出分析(2)考虑四个不同导航定位系统组合的同步观测结果分析(3)通过数学模型,提升电离层延迟模型的精度(4)初始化时间的比对分析方式(5)开阔环境、有遮挡的环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成发,胡伍生.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3-8.
        [2]杨荣华,牛瑞芳,吴文英,舒海翅.网络RTK定位技术及其现状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10):33-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