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浅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盛丹
[导读] 摘要:本文从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发展的方向。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150090
        摘要:本文从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的形势,发展的方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衡量人力资源工作成效就是看人力资源工作是否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电网企业提出建设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关键在于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也要清醒看待长期积累的问题,转变观念,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优化配置
        引言
        电网企业实施“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必须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积极实施“一个工程”、推进“两项改革”、加快“三个升级”。聚焦“三型两网、世界一流”,充分释放组织动能,让企业运营高效起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确保改革落地开花结果、持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促进人力资源做强做优。
        一、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现状分析
        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输配电价改革影响不可低估。输配电价改革持续推进,政府主管部门强调提升监管能力、强化过程管控,企业面对成本监审核减及输配电价改革的艰巨任务。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增加经营压力。李克强总理提出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价的要求,虽然同步释放了降税降费政策性利好,但由于工商业电量和占比的影响依然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优化营商环境对企业内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电力客户对企业提升供电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日渐增强。赢得了政府、社会和用户的肯定同时也给企业经营增加了压力。“三型两网”新战略和“放管服”改革要求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顺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融合发展新趋势,电网企业提出了“三型两网”的战略目标及“放管服”改革要求。这是人力资源工作转型升级、也是企业盈利模式的重大变革。
        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看,人力资源工作还有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不适应。有的思想认识因循守旧,互联网思维不足,成本和效率意识薄弱,“大锅饭”“平均主义”等惯性思维仍未完全破除,部分员工对改革形势认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适应。有的自我要求不严,工作标准不高;有的缺乏服务意识,效率不高;有的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存在求稳怕乱等思想。组织模式不适应。企业机构设置还是以传统职能制模式为主导,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和上下对称,专业壁垒严重、企业内耗较多;责权利对等的管理机制不活,基层授权不够,市场反应不敏捷,未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企制宜。激励机制不适应。考核战略导向和价值导向不足;考核评价偏重横向比较,体现自身进步不够,绩效工资与考核挂钩的比例过小,分配杠杆运用不足,对于一线员工流动导向作用不明显。专业管理不适应。普遍存在各级绩效经理人履职不到位情况,不敢较真碰硬。企业培训计划管控灵活性不足,培训服务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人才培养开发模式陈旧。
        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展望
        (一)全力打造“一个工程”,做大价值贡献
        构建“三型两网”组织新模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互联网为载体,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组织再造。企业牵头制定所属单位内设机构设置标准,解决机构设置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化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运营,优化营销、配电组织架构,推进市县前端业务融合,加快建设现代服务新体系。开展组织机构运行效能评估,根据市场前景、经营效益、运行效率等情况,依照企业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对于职责交叉重复的、与业务属性不适应的、效益效率低的,进行调整撤并。
        深化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今后企业新增用工需求要优先通过盘活内部存量和提升技术装备、队伍素质、管理水平的渠道来解决,继续合理控制接收毕业生补员规模和结构,尽量满足不同单位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补员需求,企业用工总量继续保持负增长。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和人力资本投入产出评估机制,按照“摸清现状、诊断成因、制定措施,精准配置”的工作思路,分析各单位、各专业定员及人员配置现状及岗位超缺员成因,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配置方案。继续深化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应用,盘活内部人力资源存量。企业将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原则,抓紧研究建立完善业务外包管控机制,合理确定各单位外包成本,提高整体效益效率。
        强化全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也是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树立全员人力资源观念,明确自身业务与人力资源业务链条之间的关系,以系统观点和全局高度推进工作。人力资源部门通过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为专业工作排忧解难,在资源和政策范围内,针对机构运转、人员配置、薪酬绩效、社会保障等工作提供专业帮助,为各单位企业负责人、各层级的绩效经理人服务。要强化主要负责人和绩效经理人“懂人资、会考核、带队伍”职责,加强专业协同,构建齐抓共管的“大人资”格局。各级领导要坚持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强化协同监督,管业务和抓党建有机协调统一,支持人力资源工作和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党建与业务双促进、双提升。
        (二)统筹有序推进“两项改革”,释放企业活力
        关于“放管服”改革:电网企业推进内部权责优化配置是适应当前内外部形势的需要,也是适应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下级单位接好上级单位下放的管理权限,落实对所属单位的管理责任,提升服务质效。对企业来说,“放”就是对所属单位合理放权、授权,压紧压实各单位推进企业新时代发展战略落地责任,真正为基层一线“赋能”,切实提高基层竞争力和活力;“管”就是要明确规定好制度、标准、流程等统一规范,在放权授权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绩效评价,健全失职渎职问责机制;“服”就要着力提升管理能力,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树立一级为一级服务、一级为一级创造条件的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率,把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放管服”的同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重大风险始终可控、在控。接的住、管的好的可以再放,管不好的也可以收回,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收放有据。
        关于“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涉及到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改革终极目标是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收入能增能减”的“六能”机制。高度重视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选取单位试点、编撰典型案例、发布专栏专刊,积极引导监督、推进改革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任务,需要下大力气,从观念转变上破除阻力,从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以全员绩效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深化为切入点,取得改革实质成效。
        (三)加快推进“三个升级”,提高管理效能
        实施组织体系升级,提高运行效率。构建适应“三型两网”战略的新型组织模式,突出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特征,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互联网为载体,优化管理流程,由职能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由资源封闭向开放共享转变。从企业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转变角度出发,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为遵循,按照高标准、高效能的原则,以一流企业为标杆,精心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注重协调效率效益和投入产出关系,因地制宜、因企施策。
        实施动力系统升级,增强组织活力。创新适应“三型两网、世界一流”建设需要的激励机制,以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引领,实现动力系统升级。构建权责匹配、高效协同、适应环境的内部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干部职务、岗位等级、职员职级、专家人才等多个发展序列有机衔接、并行互通,给具备不同特长和专业潜质的员工以“换道发展”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加大对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蓝领工匠等激励力度,建立正确的人员流动机制;打造导向清晰的绩效管理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培育充满活力、创先争优、健康和谐的绩效文化;构建激励有效的薪酬分配机制,以效率优先为导向,形成内部公平、外具竞争力的分配格局。
        实施人才结构升级,夯实发展后劲。满足适应“三型两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加大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视野开阔、具备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复合型管理专家;培养一批掌握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技术骨干;打造一支技能娴熟、技艺高超的蓝领工匠大军。实现人才结构升级,要提升人才“含金量”,切实发挥专业主导作用和单位培养的主体作用,统筹优化人才开发资源,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和手段,发挥电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抓好高端人才、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带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人力资源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树立新思维,担当新任务,深化人力资源精益管理,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实现经营业绩提升。当前,企业改革发展到了关键时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压力,苦练人力资源管理内功,担当作为,化解矛盾,下气力推动企业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新局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