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1期   作者:张安琪
[导读]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学的方向

        张安琪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学的方向,如何深耕专业课程,挖掘富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民族精神,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这是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实践途径,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国文学教学;价值引领;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面[ N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央视网,2016-12-08.]。总书记的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一语中的,切中了教育的命脉,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总书记的讲话也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在课程中贯彻德育精神,使得思政自然融入课堂,思政教育能够“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这成为摆在每一个高校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发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以及其他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从原来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转向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将知识践行于德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 ( 4 ): 64 - 68.
]
1.外国文学教学的特殊性
        作为国内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外国文学史》的教学是独立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体系,呈现出双线并行的教学思路。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多角度、多方位的观照外国作家、作品和思潮的产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阐述其产生的根源,培养学生具有鉴赏作品的能力,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与视野,开阔的胸怀,认识不同大陆、不同文明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外国文学课程是学生立足本土,瞭望世界的窗口,也是学生通过课程,认识西方社会、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西方文学文本的阅读、讲授,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对西方文化、文明有个基本的认识。而目前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是,很少学生能够认真、主动地阅读西方名著。由于学生阅读量的持续下降,教师只能通过课堂上对名著的讲解,带领学生走进名著。而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西方的价值理念是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这就使得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特殊性,它需要任课老师能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并且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对接,自觉地进行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比较,正确看待西方文化。此外,老师还需要对世界文学、文化的发展有全局性的视野,自觉把中国文化纳入到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中。
2.外国文学教学价值引领的必要性
    外国文学课程讲授的是西方文学形象,以及西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学从源头,古希腊文学开始,就追求自由、独立、个性解放的精神。西方文学中第一个“人”的形象,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琉斯”,而阿基琉斯就是个性自由的代表,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个人主义”者。古希腊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情节主线就是围绕阿基琉斯的两次发怒,组织细节,推动叙事。阿基琉斯的两次发怒源于主帅阿伽门农的好色以及好友的阵亡,我们也可以说,阿基琉斯重友谊辨是非,重视荣誉,但他凭借自己喜好出战,只看重自己的感受,而独独欠缺集体意识,这种“个人主义”意识是西方文化的底色,作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区分,辩证地理解。
        现阶段,各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大多数没有纳入到“大思政”的视野下,导致目前外国文学的教学只倾向于文学史的梳理,而欠缺一种恒定的价值观的引领,没有把西方文化中的突出因素:独立、尊重个性发展、民主、热爱自由等标签化文化因子与中国的传统价值理念进行对接,并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以致造成青年学生不能很好地辩证地看待中西方关于民主、自由的理解,形成一部分学生价值观取向上的偏颇,这种现状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体现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必要性。
                                二.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教学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于专业课程的教材规划、课堂教授、学术研究和评价体系中,深度挖掘不同学科专业中的德育元素和内涵,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课程思政不是要求专业课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式去教授,而是在专业课学习中,用主流德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发价值领域的思考,以避免他们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简单地标签化①。
1.实现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协同育人
    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能把专业课讲授成政治课,这样容易造成本末倒置以及价值引领的僵化与形式化;另一方面要避免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割裂化现象。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往往“两张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要继续凸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师,要从外国文学课程中找到思政对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课程与思政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提升课程育人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19世纪后半期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讲到北欧文学,丹麦作家安徒生,安徒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外国文学作家,教师在讲到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介绍到,这篇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童话,安徒生用童话的形式,描绘的是丹麦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讲述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很自然地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思考,丹麦的社会现实与大家刚学过杜甫的哪句名句相类似?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进行批判。这样,学生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理论,在专业课中找到了价值共鸣,并且还实现了实践转化。这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对接,真正达成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效果。
        要达到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协同育人,还需要从专业教育的实施上,从教学目标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即通过该专业的一系列课程的学习,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教师要做到思政意识细节化,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点滴之中渗透育人工作,让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及开展课程思政,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做到思政标准和学科标准相结合,切实达到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协同育人。
2.实现“大思政”视野下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
        在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对本课程进行顶层设计,要立足本课程自身的培养方案,梳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并将其融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讲义提纲中。

教师在对自己主讲的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明确教学大纲内容与每个章节所承担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中应体现思政引领的具体手段与媒介,思考内容与形式如何结合的问题,做到“讲好外国文学课程”,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
        为“讲好外国文学课程”,我们外国文学教研组从课程、教学、评价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整体性改革,实施“五板块”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五板块”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学习为目标,以结构化问题为线索,以教学进程和问题解决程度为管理枢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在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把教学活动分解成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的五种板块活动:结构自学、小组互学、展学评学、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阅读五种基本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各板块活动相对独立,在每一种板块活动中,教师布置任务,进行价值引领,学生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小组互学、讨论等环节,最后完成知识深层次的积累。这种学习模式使教师能够依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对课堂进行调控,主导课堂教学的进程,从而使教学设计由关注静态预设向关注动态变化转变,由传统教学的线性设计向螺旋性设计发展。这种模式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习惯,转变为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使课堂教学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预设完成走向重生成发展,由单一重知识传授走向重能力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师通过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程度,为接下来要进行的板块活动及活动内容提供了问题接口,通过问题接口使相对独立的板块学习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向高层次的以理解应用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活动迈进。
3.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课程思政就是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同时,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中文系的基础专业课,外国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即一方面,它是和中国文学不同的文学体系、价值体系,分属不同的意识领域;另一方面,西方文学受到教会文学的影响,在艺术表现上运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具有浓烈的宗教特征。这些内容和艺术手法都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学不同,所以,作为外国文学教师,在教授外国文学课程时,要辩证地处理教材,把西方思想纳入到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来,对文学作品里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理性批判,在课堂上既要把价值引领敲到明处,在分析作品中,又要挖掘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起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双管齐下的作用。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人文性,让学生成为一个关注社会的人,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文学作品里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家对待社会的态度,以及作品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暴露批判。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批判内容,引领学生的价值走向。例如,在讲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时,就要讲到他的代表作《高老头》。巴尔扎克在这部小说中,对资本主义金钱社会进行了批判。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为了满足两个女儿的金钱欲望,变卖了全部家产,给每个女儿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分别把两个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和银行家纽沁根。然而,正如李尔王的女儿嫌弃没有权力的父亲一样,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也嫌弃没有钱的父亲,她们谁也不让父亲住进自己的家,失望的老人只能住进贫民窟里破败不堪的伏盖公寓。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两个女儿也没来看望他,高老头在极度孤独、痛苦与绝望中死去。在以往的讲授中,教师介绍完小说内容后,就会点出小说主旨,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甚至是血缘关系也变成纯粹的利害关系。在“思政”视野下,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中作品里的教育内涵,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血缘关系都演变成金钱关系。这部小说高老头的命运不是个例,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普适性。通过讲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容深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重视家风传承,不仅家庭其乐融融,而且老有所养,普通老百姓真正能感受到幸福感与获得感。这样的教学,体现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三.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教学的方向,如何深耕专业课程,挖掘富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民族精神,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这是课程思政所要考量的价值与意义。
1.价值引领让课程内容更有深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品德的追求,对“人”的培养,始终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换言之,教育的根本目标还是在于“育人”。如何“育人”?关键还是在于要把学生的价值观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中来,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而纯说教的形式又会显得干巴巴,没有说服力,这就需要课程思政,即课程与思政的有效结合,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汇于教学当中,将育人目标贯穿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全过程,将课程内容与思想教育有度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容,而且也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让课程教学有效果有温度的实现“育人”的初心。
2.课程内容让思想教育更有力度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对课程教学的一种全新思考,它力图突破传统思想政治课单一育人、课程教学单纯传授知识的壁垒,努力打通思政与课程的关节,创建一种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将主流价值引领融入到传统的课程框架之中。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导向,创新了教育方法,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深度,当然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老师通过章节讲授,系统的、连续的渗透思政内容,拓宽了教育传播的渠道,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让课程内涵更有厚度,让思想教育更有力度。
        “思政”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高校教师深刻领悟到,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将“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面[ N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央视网.2016-12-08
2. 董洪亮、赵婀娜等. 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N ]. 人民日 报 .2016-12-11(1).
3. 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 ( 4 ).

A Stud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System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deep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mining content, full of positive energ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at the same time of teaching knowledge, realize the value guid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urse teaching",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is education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course.
Key words: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Value leadership; Cooperative education


作者简介:
张安琪(197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太原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经典的外传研究,以及域外汉学研究。
联系方式: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街南二巷太原学院(滨河校区)中文系   030012
电子邮箱:1215144521@qq.com
电话:13754895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