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琛 王春红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摘要:舞蹈创作的重要步骤是选材、立意、结构、编舞,然而当下作品,如目前一些娱乐节目的舞蹈作品编创会按照一步一步的进行编创。选材是舞蹈作品的基石与根源,立意是舞蹈作品的灵魂与命脉,结构是舞蹈作品的框架与支撑,编舞是舞蹈作品的表达与呈现,排练合成是舞蹈作品的全面表达。我们应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切实做好这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彰显所创舞蹈的灵魂和魅力。舞蹈创作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帮助,更需要实践与作品的证实,需要创新。提出舞蹈创作所呈现的趋势与缺失,作品注重动作技术,忽视了作品内容的创新性。呼吁舞蹈创作深入生活,有所创新。与时代气息联系,反映现实社会问题。
关键词:舞蹈;语言艺术;重塑
文学著作作为舞蹈改编内容的案例在我国舞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在诸多的文学作品改编中,编导个人意识在舞蹈身体语言上有的不同显现。身体语言结合个人意识创作,反映在立意、视角上,所导致的舞剧结构乃至最终呈现的身体语言上的差异。近而提出编导个人意识对舞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舞剧创作的高度,决定了编导从内容到形式的独特言说。一个质量极佳的舞蹈作品必定具有别出心裁,为人们的生活情感吟诵,能使其在众多舞蹈作品中脱颖而出、彰显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的选材,这样才能满足现代观众对艺术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需求,让其产生为之一震,触动心灵的情感共鸣。我们的舞蹈创作选材应该是多元化、多视角、广思路的反映生活,表达人的情感。“动”是舞蹈艺术的生命,“题材”作为一个作品的内核,在选材时我们势必要考虑到它的可舞性因素,可舞性因素为作品形象塑造奠定基础,为整个作品的风格形式定下基调。舞蹈作品创作是通过选材来立意的。
重塑是指结合舞剧中的一般要求,从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以及艺术传达三个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重塑的可行性。认为舞剧作为以舞蹈为表现方法的艺术形式,是舞台艺术的一种,极具感染力。重塑是舞剧创作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对舞剧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舞蹈主观意识和自我表达的关系,选择剧本的途径和角度,对于文本和舞蹈的剧本要实现选材和自我表达的融会贯通。舞蹈形式以及舞蹈作品都是编导的一种艺术手段。可以配合音乐,舞台美术等表现手法。例如舞姿、动作组合、步法、队形、构图和表情。
作为舞蹈基本的创作观念和手法,舞蹈艺术经历了从传统至后现代舞的一个演变过程。这种变化将后现代思想下的舞蹈艺术推上了巅峰,同时也是对传统舞蹈固有形式的突破和创新,摆脱掉传统艺术创作思维上的桎梏,使舞蹈不再被形式所束缚,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同时期舞蹈艺术的繁荣能够体现出一个时期的特色,但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来说,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体现当代人思想的舞蹈。舞蹈重塑对文学形象艺术的摒弃,而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顺应历史文明发展的趋势,以展现现代人生活世界内容为主题的舞蹈艺术,它可以说是一场对古典舞蹈的革命和创新。遵循后现代思想所诞生的编舞在舞蹈语汇上更贴近现代人的认知,所反映的内容也多是取材于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的生活描写或问题思考。人们在观看基于编舞的舞蹈同时,能够从舞蹈内容中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又使得,尽管从形式上看编舞缺乏“固定”的体系化,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又正是编舞的精髓,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出后现代舞自由、开放的特征。所追求的哲理,依据对舞蹈艺术的深刻理解,将哲理完美地融入到舞蹈当中。众多舞蹈作品中,无疑最能突出以“变”为本的特点。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完美地将文学形象的典雅与舞蹈动作棱角分明的敏锐融合为一体,把古今音乐、古今时代、文学舞蹈结合起来,彼此间相互独立的音乐、灯光及布景寻求以更好展现舞蹈内容为目的的结合点,摆脱纯音乐和纯舞蹈的描述,加深观众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加强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对于舞蹈表演来说,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并不代表其具有创作的意义,直接体现出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态度,这样的舞蹈从内容上积极向上、引人深思,具有深刻的创作意义。
现代舞剧《孔子》的创作尝试采用了空间叙事的实验性结构形态。对民间传说文本的解码和意义的重建,构成叙事结构设定的基础语境。通过对人物性格形态的重塑,“空间叙事”这一援引自文学的叙事策略得以在舞剧创作中展开,形成该舞剧特有的叙事形态结构。通过对舞台实践的具体描述,舞剧创作尝试为空间叙事的应用构建一种新的叙事策略。
在当代历史人物类舞剧创作领域中,编导凭借独特的解读方式彰显出个性化的艺术创想力。在《孔子》的创作中,用细腻的手法和感性的思绪,从人物生平履历切入,窥探并揭示人物多面性的情感世界。富于创造力地掌控着戏剧节奏的进程,在舞剧的创作中刻画出有血有肉、文武兼备的英雄形象。而在剧中中,用身体语言研究的方法,了解其身体语源的基础,通过整理人物相关剧目,以身体语源为依托,分析其表演艺术特征,从舞剧结构方式、人物身体语言与舞台调度的分析中了解悲剧之悲的具体体现。从舞剧本体出发,对舞剧中悲剧女性人物的身体语言进行分析,认为悲剧题材下动作的重复、夸张、变形使得悲剧性效果加强,为凸显人物的悲剧性格提供了前提。以艺术创想思维深刻揭示主题内涵,表达出光辉的人性精神,将戏剧文化内涵升华。
舞剧《红楼?葬花魂》“林黛玉”这一角色的舞蹈形象塑造都是用舞蹈语言来诠释,舞蹈表演的形式涵盖古典舞剧、芭蕾舞不同的文化元素,用不同的舞蹈体裁来抒发情感,书写舞蹈语言,从舞蹈形象的语源、舞蹈文本与体裁、舞蹈叙述手法、舞蹈身体语言及其规律性揭示五个方面,对林黛玉舞蹈形象的身体语言进行整体研究。
文学名著与舞剧作品,二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构要素、美学原则,然而,其艺术本质却同样具有“诗性智慧”,并兼具叙事功能。名著改创不仅仅是作品的解读,也是舞蹈的重创,更为深远的再次解读。改创是对文学名著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
舞剧选择文学名著作为题材,事实上也存在冒险。首先,经过千百年的文本与口头流传,历经长期的积淀与渲染,文学人物形象早已在读者心中“定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评价。作品最忌讳颠覆或改动,如话剧李碧华编剧、田沁鑫导演的《青蛇》对原著改动太大,观众因陌生而产生反感。因此,当舞剧编导试图在作品中赋予人物更多个人化的理解时,必须有所顾虑。
其二,舞剧台本可谓“一剧之本”,然而,舞剧创作首先面临的也正是剧本问题——舞剧的结构要求舞剧对原著人物、情节进行删减与浓缩,而改编剧本时如若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戏剧内核不足、结构松散、矛盾不成立、人物关系不清、人物形象不准确等问题,从而影响舞剧的内涵与叙事。
其三,观众对名著人物已形成了基本的审美期望,且各持见解、难以调和。因此,即便主创人员认为忠实于原著的表达,也有可能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著.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邱玉音.浅论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及功能[J].大众文艺(理论).2009(05)
[3]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2008(02)
[4]慕羽.中国现代舞者的“舞蹈剧场”意识初探[J].艺术评论.2012(02)
作者简介:杨琛(1980.7—),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专业:舞蹈表演
王春红(1979.7—),女,汉族,籍贯:黑龙江密山人,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主任科员,教育硕士学位,专业: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