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基础管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19期   作者:李雷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电气化铁路里程逐年增加,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接管的新设备也逐年增加
        李雷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唐山供电段,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电气化铁路里程逐年增加,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接管的新设备也逐年增加,而人力及设备维修成本增加有限,如何在维修成本有限的情况下提升设备质量,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一直以来,供电设备检修采用以班组为单位的计划“天窗”周期修方式,由于周期修任务重,现场班组检修工作几乎天天开展,但在天窗数量、维修成本、人力等因素限制下,导致检修效率低下,大量的关键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最终酿成事故、故障,影响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在此情况下,全路均把推行集中修作为提升设备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以集中修的方式开展设备检修,可以有效的提升检修效率,降低检修成本。通过对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管理结构体系的具体分析,提出安全管理策略,以更好地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顺利工作,为铁路的长期发展奠定有力基础。
        关键词: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管理;分析
        引言
        铁路作为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要将安全管理放到管理首位,要全面认识到安全稳定的供电系统是铁路尤其是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基础,因此要不断地从工作中吸取经验,以更好地提升铁路的整体服务质量,为铁路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1 铁路电力供电线路系统概述
        1.1 架空线路
        所谓架空线路指的是以绝缘材质为载体,将铁路电力线路采取架空方式,并固定在电杆上,以此完成铁路电力输送环节的工作。架空线路与传统的地铁铺设电力相比,其施工电路系统设备不包含输电线路部分,同时,包含了绝缘子和地面地界装置等工程施工装置。此外,铁路电力供电架空线路系统的工程施工成本相对较低,整体电力架空工程施工时长也相对较短,因此,电力供电架空模式也成为铁路电力供电线路系统的主要模式。但是,受到地形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很容易受到雷电、冰雹等恶略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限制,造成铁路电力传输线路的损害,一旦停电,则会导致地电力输送的中断,甚至引发严重的铁路运输安全事故。
        1.2 电缆线路
        与架空线路系统构架不同,电缆线路的架设成本相对较高,整体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其大多数架构在地形环境相对复杂的地区,如隧道、桥梁以及城市中心地域等,都需要通过铺设电缆线路系统构架来完成铁路电力工程施工。由于电缆线路不占用地面上层空间,因此,其受气候环境影响着制约的因素相对较小,电力线路供电连续性和可靠性较高。但是,电缆线路供电系统也存在电缆日常检修和维修难度大问题的困扰,如果电缆线路某一段出现问题,需要花费和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有效地排除故障,确保铁路电力供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是以风险控制为管理原则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要求铁路企业以分析、判断、核查、识别及超前预防来加强风险调控力度,使各类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2.1 风险识别与判断
        一般情况下,要识别常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之间的区别,常态风险属于一般类固定风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可预防性,如常规的设备安全以及人员安全等。而动态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并且这种风险是在常态风险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加强常态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动态风险的发生几率。在进行风险识别与判断的过程中,要根据风险的类型和发生状态来鉴定风险等级及类型划分,从而实施正确的紧急预案措施来化解风险,提高安全管理的职能。
        2.2 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在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有效提升消除风险的效率。因此,风险预警要严格遵循可行、可比、科学、全面的原则,从铁路供电系统中存在的各个风险节点因素出发,制定风险预警措施,同时将预警指标划分为安全管理、安全人因工程及生产设备三大部分,并通过细化各个部分的环节,有效地反映出风险发生的根源,使风险预警方案更加全面、有效。


        2.3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在作业整体环节中贯穿的管理方案策略,因此,要以优化流程为主,根据作业操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全面覆盖的作业流程体系,并且将应急机制落到具体工作中。
        3 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管理
        3.1 提升天窗利用率
        在采用工区为单位开展周期修时,由于铁路运输日益繁忙,以至于“天窗”兑现逐年下降,月平均只能满足50%左右,且一个60分钟的“天窗”,除去停电、验电接地等安全措施采取时间、轨道车运行时间,实际作业时间只有21~26分钟,“天窗”利用率仅为38%,最终导致大量设备失修,设备事故及故障频发。以西南地区某供电段为例,在对该段集中修前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设备检修率不到设备总量的60%,设备故障超过90件。在开展集中修后,“天窗”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裁撤沿线工区,减少了沿线工区提报天窗的数量;二是集中修可以将“天窗”进行集中利用,以前工区一个“天窗”仅能安排一个作业组作业,所能检修的设备非常有限,而利用集中修可以多个作业组同时开展作业,实现立体化检修,使检修从点到线延伸,单次天窗检修设备数量大幅提升,“天窗”使用数大幅减少,经统计,在实行集中修后,该段管内接触网“天窗”数量由9000多个下降到3000多个,对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3.2 直埋铺设施工埋铺设施工工艺
        基于铁路电力工程施工电缆铺设工艺特点,直埋敷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工艺内容:第一,确定电缆沟槽与地面之间的深度。在直埋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槽沟具体通过的地段和区域来确定深度距离。如在通过城市地段时,至少需要保持1.2m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缆线路的破坏。第二,直埋铺设电缆在穿越特殊地段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施工需求来做好安装设施的规范和保护工作,同时,要确保直埋铺设电缆槽沟的转弯半径与电缆线路弯曲半径的统一。第三,对地势地形相对复杂的电缆铺设地段,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槽沟摆线的曲线走向则要根据具体的地形地势做出科学的规划,降低地形地势环境对直埋电缆的损害。
        3.3 降低管理成本
        在以前以工区为主体进行设备检修时,需要在铁路沿线设置大量的接触网、电力、变配电工区,这些工区数量多、管界小,人员、机具分散形不成合力。在实行集中修后,按照集中修人员、材料、机具集中使用的要求,将沿线工区进行撤并,其中部分工区集中到交通方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负责沿线设备的抢修、巡视、排查等基础工作,另外一部分工区集中成立检修车间,负责对所有供电设备进行集中修。通过改革,工区数量减少接近三分之一,给单位运营管理节省了很大成本。
        3.4 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在整个铁路,尤其是电气化铁道系统的发展中,供电系统的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铁路长期发展的根基。因此风险控制是贯穿整个安全管理制度的主线。各铁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以发展及前瞻性的目光来实施超前预防措施。通过排查、识别、分析、研究及判断等一系列风险控制过程,找出日常工作中供电系统常见的风险因素,提前实施应急维修处理及紧急预案措施,提升对风险的遏制率。在日常工作中,铁路系统的供电员工要定期对铁路进行风险排查,同时定期召开风险排查例会,组织干部及作业班共同进行供电系统的风险研判,并对日常故障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及推导,找出供电系统中存在的风险节点及发生的规律,为后期的风险排查工作提供参考。
        4 结语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力对我国铁路尤其是电气化铁路系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未来的铁路事业发展过程中,电气化铁道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将电力的安全管理提升到铁路管理的首位,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通过智能设备化手段,不断地完善风险预警措施,有效实现铁路现代安全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永杰.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管理研究探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X3):226+228.
        [2]李学森.现代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问题浅析及有效防范[J].科学与信息化,2018(1):15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