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安全减灾浅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22期   作者:甘梦涵
[导读] 在新时代的变革中,各个国家对内部城市安全减灾的意识越来越深刻,
       甘梦涵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摘 要:在新时代的变革中,各个国家对内部城市安全减灾的意识越来越深刻,也加大了对其的需求,加大力度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理念上结合了国外韧性概念提出了一定的建设理念,希望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面对灾害的适应能力灾后的自我恢复能力等方面全面概括韧性城市的主要内容。想要在城市内部贯彻落实理念性的建设,需要从根本上去分析我国城市缺乏韧性的主要原因,并给出相对合理的定量方式,这样才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基础上发展理论知识,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了不同的城市在灾害过程中的韧性表现形式。本文就主要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安全减灾进行浅析。
        关键词:韧性城市理念;城市安全减灾;浅析;

        1 韧性的概念
        韧性这个词语本身是源于物理学,它是形容物理学中的一种是指物体在发生形变之后迅速恢复的受力前的一种形态的一种性质,也指在材料经过变形之后所吸收的能量。而城市问题的研究人员把这一词语转移到城市建设当中去提出了“弹性城市”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指城市在经过一定灾难的破坏之后,可以恢复到受难前的状态,而且在往后的长期发展中不会受此影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城市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体系,想要达成物质弹性的性质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在零五年由于自然灾害使得美国的某个地区严重损害,整个城市陷入瘫痪状态,政府也是经过好多年的发展才缓慢从灾难中走出来,而且几年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低当年,许多建筑上的创伤也没有办法完全的修复,因此一些知识学家开始从各个角度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概念。韧性城市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减轻灾害发生的能力。二是具备一定的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三是具有从灾害或事件中高速恢复的能力。
        2 国内城市缺乏韧性的原因
        通过确切的数据可以表明,在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情况之下,约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在面对灾害来临之前都显得韧性不足,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四项。一是由于当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这是造成自然灾害在城市发生的主要原因,例如煤矿是我国不可缺少的能源需求量大,因此开采的力度强,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开采会造成城市地下出现采空区,这样就容易发生地面塌陷,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由于对木材的需求大,造成部分人员过度的开采,对植被造成大面积的破坏,没有了植物对山体内部根系的维系,就很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加大了对工业的需求,而部分的企业建立在城市附近,企业内部较为危险的化工产品大量的堆积,给城市带来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而这些年因为化工产品发生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等事故也是层出不穷。二是为了较快地完成全面小康的建设,城市化的进程是较快的。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人们都随着发展转移到城市中,这样就造成了大面积的老旧房屋堆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过快的发展造成城市逐渐向潜在的危险地区过度,例如一些坍塌区和洪水区。三是城市化进程只是一味的去追求经济上的增长,缺乏了对安全设备的投资,例如在安全预警,防震,减灾,救援等方面的建设严重缺少。四是大城市规模化的建设使得内部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一旦发生灾害就会出现较大的连锁反应,简而言之,就是当城市中的某一系统出现瘫痪的话,就会关联到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造成大面积的系统瘫痪。
        3 提高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减轻城市灾害源的危险性
        想要改变一个城市受灾害的外部环境,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期对城市的潜在灾害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评估,从根本上去发现城市内部的灾害源主要是来源于什么?其他的受灾后的影响程度是如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些问题逐渐确定后才可以根据问题,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去减轻预防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对城市外部环境进行总体规划时,发现城市边缘地区处于漏斗区,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的停止周围地下水的开采,将城市内部容易发生爆炸的危险地区迁移到较为安全的地带,同时应该及时去停止对自然环境产生危害的行为,并及时加强对城市地下管道的监测与维护。
        3.2 降低城市灾害易损性
        城市灾害易损性主要是指当城市受到安全灾害时所受到的损伤程度,因为在面对同样大小的灾害时,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承受灾害的物质不同,城市安全规划设备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基础设施健全,总体城市规划布局合理的地区而言,当灾难发生时他所受的损伤较低,而对于那些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结构相对不稳定的城镇来说,灾害发生时所遭受的创伤是非常严重的。降低城市受灾程度的主要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工程性建设和非工程性建设,过程性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城市工程的防护与对老旧社区的改造,针对一些老化的管道进行更新维护,对一些危险的地区进行加强防护。而非工程性建设主要是建立在思想方面,其工作主要是加强对防灾意识的宣传,和城市灾难预警系统的建设。
        3.3 提高城市对灾害发生时的自适应性
        只有当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合理,灾害管控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发生灾难时才可以将所受的危害降到最低,灾后建设才可以较为速度的完成。而且如果当城市有良好的资源储备,应急物资供水供电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发生灾难是完全可以启用应急设备,这些在遇到灾难后都可以达到提高恢复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城市在日常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在没有发生灾害之前所有的应急设备都应该保持在紧急状态,一待不时之需。
        3.4 提高城市灾后的可恢复能力
        针对城市在受灾之后的恢复能力是评判和衡量城市韧性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可恢复能力也就是应急设备的保障,其中包括水资源,电力和交通设备等,还有一系列的应急服务措施,例如消防,医院,物资,避难等都要有着较为完善的规划建设。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这也是提高抗灾和灾后恢复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除此之外,衡量城市恢复能力的标准还包括了社会的软建设,例如在发生灾难之后的心理援助,社会捐款,政府救援等,同时恢复能力建设也包括了经济恢复能力和生态恢复能力。对此,为了提高城市灾后的可恢复能力,应该加强以上各方面应急措施的建立健全,同时可以建立相对应的网络灾难防护预警,多元化的针对受灾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便于后期灾难发生之时进行有效的救援。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可以鼓励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帮助普通市民更加详细的去了解城市的问题与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人民群众的灾害意识与灾害发生之际的急救措施,另一方面灾害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的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社会凝聚力。对于韧性城市而言,主要是通过整体的社会结构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来化解灾难中的破坏,使整体的生态系统快速的恢复了原有的生态结构,通过受灾的经验,来总结知识,吸取教训,提高面临灾害的能力建设,保持整个城市系统的生存力。
         结语
        为实现韧性城市发展理念,城市规划也需要更新。应按照韧性城市结构特点,推动城市结构一功能的多功能性、多样性、冗余度和多尺度的网络连接性;应强调以适应规划为抓手对城市系统进行综合提升,加强规划适应性,以化解灾害隐患;应开展预案规划,以应对紧急事件;应改善社会治理,通过规划参与,强化社区能力,发挥基层救灾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经.从综合防灾到韧性城市:新常态下上海城市安全的战略构想[J].东北城市规划,2019(2):13-18.
        [2]刘真.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N.人民日报,2019-4-18.
        [3]白敬天.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J].北京城市规划,2020(2):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