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刘卫宁
[导读] 摘要: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各县(市、区)局分别在梅州市辖区范围内布设了监测仪器设备,对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隐患点开展监测工作。
        梅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广东省梅州市  514071
        摘要: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各县(市、区)局分别在梅州市辖区范围内布设了监测仪器设备,对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隐患点开展监测工作。但是,从目前这些检测器的工作情况来看,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开始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检测数据未能集中统一;检测数据较为分散,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检测预警平台的检测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梅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一体化
        1、“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背景分析
        梅州市是广东省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通过核实,截止2019年底,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288处,其中威胁百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46处。在册隐患点中崩塌853处、滑坡391处、地面塌陷39处、地裂缝2处、不稳定斜坡3处。此外,还有8万多户农村削坡建房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6年,梅州市国土资源局为了适应梅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投资建设了“梅州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2008年,为了丰富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增加预警信息发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开始建设了“梅州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使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形成了网络、电视、短信和语音四种方式。
        2011年,为了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对“预警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将新调查的全市6041个灾害点数据与原有灾害库数据做比对分析,补充了数据资源,大大提高预警分析的精度。
        2013年,又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调整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并将各级地质灾害五级气象等级预报预警调整为地质灾害四级气象风险预警。
        2016年,为了适应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出的数据共享要求,经过梳理已有信息资源和设备,对系统设备和软件平台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升级,并更新了应用软件系统。
        从“梅州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梅州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到“梅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预警系统”),经过不断的细化和升级,预警系统使梅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预报预警科学化、信息服务社会化。预警系统正式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已经成功发布多次预警成果,为梅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在目前的应用中,我们发现这些检测平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监测设备各自为政,数据未能集中统一;
        (2)监测数据分布在各建设单位,无法实现较为深入的技术分析;
        (3)监测数据和目前的预警系统不能协同工作,不能实现“监测-预警”一体化。
        这些问题都导致监测的目的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有必要建设“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实现如下任务:
        (1)将分布在各地的监测数据接入市局预警系统,实现数据集中统一浏览展示;
        (2)对现有监测数据进行通过拟合、平滑、滤波等分析处理,深入挖掘数据的空间关系、时序关系和相关性,将现有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调整,实现监测数据在预警分析中的应用;
        (3)优化调整业务流程,将“监测-预警”结果接入现有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利用现有发布途径和方式,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统一口径发布。
        2、“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任务
        2.1监测数据建库
        收集整理监测仪器设备数据。
        2.2软件开发
        (1)监测数据查询和浏览:通过网页远程查询各个监测点、监测设备实时数据,根据设备数据特定,通过直观形象进行展示,例如:折线图,柱状图等。
        (2)监测数据挖掘分析:根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3)监测点险情分析预警:根据监测点最新数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监测点当前风险程度,并按照相关要求,发布预警,通知相关人员。
        3.3技术服务
        (1)系统集成:梳理现有监测点(包括地下水监测)数据采集和接入方式,制订工作方案,将各类数据统一接入、导入监测预警数据库,实现监测集成管理。
        (2)人员培训:针对用户群体处理业务的不同,编制对应用户操作手册,并开展一定范围的集中授课培训;
        (3)技术支持:设立专门的服务渠道,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3、“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应用软件功能分析
        3.1监测数据查询和浏览
        (1)监测实时数据浏览
        通过网页远程查询各个监测点、监测设备实时数据,根据设备数据特定,通过直观形象进行展示,例如:折线图,柱状图等。
        (2)监测历史数据查询
        查询任意时刻监测站点、监测设备数据,根据设备数据特点,通过直观形象展示,例如:折线图,柱状图等。
        (3)监测数据统计
        按照时间或者空间,统计监测点各项监测指标,统计指定监测仪器数据情况,给出同类数据空间分布情况统计图表,给出同类数据历史变化情况图表。
        3.2监测数据挖掘分析
        根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1)数据挖掘
        根据具体监测内容,可对崩滑体变形量、变形速率等,进行监测曲线拟合、平滑和滤波,绘制变形时程曲线、运动时程曲线、降雨过程曲线,并进行空间分析、时序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等。
        (2)预警反馈
        综合实际发灾信息和发灾前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照,为设定合适的预警参数条件提供参考和辅助。
        3.3监测点险情分析预警
        (1)监测预警
        根据监测点最新数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监测点当前风险程度,并按照相关要求,发布预警,通知相关人员。
        包括:预警模型参数配置、实时监测、预警分析、预警发布。
        (2)融合预警
        气象大环境对于单点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单点监测系统可以较为明显的呈现和表达,同时,单点地质灾害在发生的内在监测信息,也为区域性的地质灾害模型精细化、科学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将单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融入区域性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二者融会贯通,共同形成点面结合的,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的预警体系。
        4、小结
        经过初步的调整整理,我们完成了梅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各级单位在我市区域内设置的监测点情况如下:
       
        各个监测点在网络接入方式的选择上还是主要以外网为主。并且,各地的监测点建设尚在增加完善中,我们相信,“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完成以后,将能有效地实现检测预警功能,有效地提高梅州市的灾害预警能力,极大保障我市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秀娟,符诗存.梅州市人工边坡成灾规律分析及防治对策[J].华南地震,2020.
        [2]吴冰莲,黄钊华,钟广锐.PPGIS模式下的梅州市全民生态共治与实时监测平台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9.
        [3]陈兴俊,李贯鑫,陈世超.梅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分析及防治建议[J].江西建材,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