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凯1 吴强2
1某部干部,新疆 359400
2空军指挥学院研究生大队,北京 100089
摘要:高原寒区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复杂多变,生活物质条件艰苦,车辆维修保障周期长、难度大、要求高。本文重点研究高原寒区车辆维修保障的特点规律,车辆维修保障面临的问題及对策建议,努力提高车辆维修保障水平。
关键词:高原寒区;车辆维修保障
1高原寒区车辆维修保障特点
(一)地理环境恶劣,器材筹措难度大。高原寒区气候严寒,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对车辆装备性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影响较大。一是海拔高、气温低、风沙大。边境地区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昼夜温差高达3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左右;二是远离内地,通行道路少,路况较差。边境地区多数无铁路、无水运,运输全靠公路,且属简易公路,坡陡弯急,车辆机动相对围难,易发车辆问题;三是经济相对落后,技术基础薄弱。边境地区人烟稀少,没有可供实施的社会化保障条件,车辆维修器材筹措必须依靠后方基地保障,维修技术力量多靠自身解决,这些情况使车辆维修保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
(二)车辆损坏率高,补给后送困难。高原寒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地形割裂、沟谷纵横,地区多为大纵深地形,可供通行的道路少,而且易受雪水冲刷和人为破坏。出现冲突事件,车辆保障点多、线长、面广,车辆维修保障力量也随之分布,加之该区域严重缺氧,对车辆维修技术保障人员生理机能影响较大,制约了维修保障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同时缺乏有效的后方保障机制,补给后送问题不易解决。
(三)地区环境复杂,保障问题突出。高科技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车辆维修保障透明度高,加之高原寒区地表裸露、植被稀少,且多为戈壁石质构造,致使工程作业难度加大,维修分队自身行动难以有效伪装隐蔽。同时车辆维修保障单位人员分布散、器材携行量大、警戒防卫力量弱,可利用和借助的外界资源有限,自身生存难度加大,且易受敌打击。
2高原寒区车辆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问题
(一)高原地区环境特殊,车辆维修保障任务繁重。高原寒区,地理环境具有“高、寒、险、稀、穷”的显著特点,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使装备运动部分磨损严重,车辆发动机故障率增加15-40%,载重量下降20%—25%,给车辆的技术、油料、维护等保障带来诸多困难,大大增加了车辆维修保障任务量。
(二)维修观念相对滞后,维修能力薄弱。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习惯,使车辆维修思想仅限于“可靠性维修”,个别车属单位认为车辆维修是是车辆修理分队的工作,这种传统思想一直困扰着车辆装备维修整体建设,制约着车辆装备的快速升级和新型车辆装备质量的快速跃升;车辆维修保障手段单一,车辆维修保障点小、面广保障手段单一,平时仅依靠修理厂修理力量,而所属维修保障力量薄弱,多数修理技师缺编,只能保障车辆中、小修任务。虽然近两年大力为高原寒区补充了维修工具和维修器材,但缺乏修理专业人才,维修保障实施存在困难点。
(三)保降资源相对匮乏,车辆维修保障难以依托社会力量。高原寒区驻地多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交通极不便利,除解放、东风等通用车型维修保障可以依托地方外,其他如特种车型在配件、技术等技术方面都难以依托地方保障。
3高原寒区车辆维修保障的对策
(一)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加强修理自我保障力量建设。按车辆维修保障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修力量、维修设备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通过大力开展野外保障和一专多能训练,努力提高换件维修能力,充分发挥车辆驾驶人员的作用,有效缓解维修保障力量缺乏、人少事多的矛盾,努力提高野战条件下的自我保障能力。通过严格落实维修计划、工芝流程、规范、内容,杜绝以保代修、以修代保、以检修代替小修等现象,努力提高中、小修质量。
(二)合理配置编组,加强支援保障能力建设。平时担负本级维修保障任务,在关键时期对所属受损车辆实施支援保障,因此要切实增强按级维修和应急支援保障能力。一是对所属维修机具设备进行技术普查,淘汰报废部分车辆时问长、技术性能差的,补充部分新型、先进的设备,机具设备配套率符合标准,进一步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增强按级修理能力。二是严格落实车辆资器材储备,完善应急支援保障方案。三是以修理所为基础,抽组一支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应急保障分队,选配或改造一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快速机动能力的维修工程车辆,配备一套先进的自动检侧设备和抢修工具,增强应急支援保障能力,确保一有情况,能够及时实施应急支援保障。
(三)改进维修方法,提高车輛维修质量和效率。一是把握好普通车型中修的主要环节。一是在通用车型中修作业方法上。坚持发动机、底盘等大件不换,以换件修理为主,修复部件为辅的原则保证能够独立完成中修任务。二是在维修器村供应与管理方面。要加大对各种车型维修器材淌耗的研究,经常分析器村消耗规律,科学调整车材仓库库存结构,定期补充常耗器材,加强器材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三是把握好人装有效结合点。车辆修保障能力的生成需要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建设“机关业务管理干部、修理专业技术干部、专业技术骨千、驾驶员”四支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业务、技术训练。花大力留住专业技术干,克服“青黄不接”的现象,为车辆维修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在技术和人才结构上科学合理搭配,达到技朮与装备、人才系统配套。
(四)强化保养意识,适应高原高环境。进入高原前,轮胎要放压以适用高原环境,海拔每升高1000米,须调低轮胎0.1个大气压,否则容易出现爆貽现象,并拆除通用车辆空气滤清器第二道滤芯,以增大进气量,使燃料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严崧落实车辆保养制度,保证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运输分队要按时落实保养计划,按规定完成保养内容,杜绝重使用轻保养、只使用不保养和以修代保的不良倾向;修理分队要严格遵守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维修方法,提高维修质量。
(五)根据地形条件,实施立体保降。立体保障是指使用空中运输力量,快速运送车辆保障人员和物资器材,对车辆实施保障的方式。在高原寒区,因高山阻藺、道路中断或保障力量不足而难以对受损车辆进行有效保障时,通常实施越级支援保障,实施空中支援,对主要方向的重点车辆快速投送技术保障人员和物资保障器材,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快速、高效地实施车辆维保障。
(六)军民融合,实施一体保障。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主席在多种场合都提到要切实运用好民用力量为部队服务,军民融合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高原寒区地广人稀,但也需充分认识到民用力量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通用车辆保障方面,组织实施维修保障要统筹使用联勤保障力量以及地方的通用保障资源,形成整体的保障合力,充分发挥车辆维修保障的最大效益。
结语:
车辆装备是高原寒区部队的基本载体,也是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重要机动平台。为完成好各项任务,必须要切实运用好多种措施手段,保持车辆的完好率和出动率,在遇有突发故障时,能够主动作为,使车辆装备快速恢复,快速投入到任务中去。同时要创新车辆维修保障模式,使其能够合理利用保障资源,大力提升保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春润.车辆装备保障指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聂阳文,石祥辉等.特殊气候条件对车辆微信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J].机械车辆.2010(4)
[3]宗志胜,孙瑞坤等.高原寒区非战争军事行动车辆维修器材保障探沂[J].通用装备保障.2014(4)
[4]王宁,许云川等.车辆微信社会化保障浅谈[J].军用车辆.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