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9期   作者:韦黎华
[导读]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缺少科学,专业的方法,

         韦黎华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双桥小学   
         摘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缺少科学,专业的方法,不同教师所使用的培养方式也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意识培养方式,方法,寻求科学的培养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教材  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就像一片教育之海,而在三尺讲台上授课的老师们, 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的教育局面可谓“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在如今的大好形势下,要推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培养全民创新意识,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比以前多花心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上。过去我们贯用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课堂教学进行多方面“整容”。那么,怎样开放我们的课堂,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谈一谈经过课堂实践后的一些感受:            
一、升级我们的教材内容,先创内容上的“新”。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加强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教学时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才能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师提问: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母亲为他做了什么?对他说了什么?然后继续问学生:在你的生活中,如果你出门或生了病,你的父母为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你觉得他们对你怎么样?这么一问,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游子吟》的含义,也使学生获得真切地感受和领悟。
          处理围绕教材提供的内容展开教学外,我们还可以补充教材内容。每篇课文所能反映的生活知识是有限的。但课文所能牵引出的知识是无限的。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中,师边讲边问:“小作者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是想给许多小动物带来帮助与快乐,你们呢?想不想变点什么?也能给世间的万物快乐?”接着,相机出示句式训练:我想变成______,___了,在_____。这样的练习,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乐于助人,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的思想,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升级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学生对新的知识 能直接体验和感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的根本目地,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确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讨论性学习方式。根据年级的不同、课文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深度和难适当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如课文《小猴子种果树》一问,由二年级的学生思考“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有种成”这个问题,并作出回答,确定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由课文中的叙述进行思考,有的借助想象进行分析,很快就形成了共识。这是“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学生们用集体的智慧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讨论的组织形式大致分成三种:同桌讨论、前后桌学生讨论、马蹄式座位的小组讨论。讨论的要求尽可能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练习集中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实践,社会实践中运用,从而对语文学科加深感悟和体会。如课文《云雀的心愿》,这一课,我组织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再结合课文所描述的景象,使学生深刻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引发共鸣。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亲近了大自然,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听取反映,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大胆质疑,发现教材或教师讲解中的错误,并说明自己的见解,提出更正意见,或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四)、自主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动力。首先树立学生“我能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扯起自主学习的航船风帆,其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教学灵活机动,有条件让学生自学。而学生若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并能形成习惯,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学生的练习形式,设计能够挖掘创新潜能的训练。
         开放练习形式,是指在练习中尽可能避免呆板抄写和让学生死记答案的做法。考虑到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感悟,要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表现个性的练习。我们教师只有设计出能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训练,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能力不同,个性不同,思路也会不同。教师要鼓励学有不同的思路,肯定学生对问题的不同思考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如《家》这一课中,作者先点明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然后点明儿童的“家”。我们可在课文结尾设计这样一个练习: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一个小诗人,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作诗。学生的思路顿时开拓了:夜空是星星的家,宇宙是飞船的家,草原是羊儿的家…… 这样的练习即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热情。
         (二)、结合知识点做发散思维和训练。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答案,一个作文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文章,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如《这儿真好》这一课,你认为好在哪里呢?这问题打破了“标准答案”的框架,学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说的有根据,有道理,就是正确答案。这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创新意识的培训。
         创新不是一句口头禅,而是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在实践中提高。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长大后不断进行创造性建设我们的家园,使得我们的家园更具活力,长盛不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