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波 张静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高台镇中心小学,陕西 汉中 723113
摘要:数学史就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当前,数学史主要以数学故事、人物和问题等形象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也会将数学常识或者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为载体将数学史传授给学生。而小学数学课堂与数学史的融合需要得到教师的配合,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心理特点作为依据逐步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渗透数学史,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应用数学史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妙,使得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融合路径
一、数学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额必要性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重视,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投入,均有所倾斜,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改革过后,课堂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将知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及思维能力。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数学的文化价值。而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史的融合正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与要求的重要表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与数学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各级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知识,直接掌握基础知识应付考试即可。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历程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数学史,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数学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破除思维定式,融入数学史教学提高数学思维
不难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产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分析学生思维定式的原因,深究其不足之处,弥补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数学史料,讲完新的知识点后,采用师生交流谈话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错题记录本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还可以采用后测等形式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力,重点在哪些方面弥补不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对学生们破除思维定式是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改变自身的思维模式,正确理解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融入数学史,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是在小学数学中极少涉及数学史相关内容。而在现有的数学教材当中,一般讲解的都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知识,从现实意义上说,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都是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数学理论的起源是什么样的,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优势如何演变的,学生们一概不知。而通过对数学史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研究数学的。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圆周率史话”、“数的产生和发展”等知识融入数学课堂当中,并且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进行介绍,比如:欧几里得、韦达、高斯、欧拉、笛卡尔、华罗庚,还能成立数学兴趣小组选择有关的数学史材料,让学生们了解得更多数学知识,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数学史,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数学这一学科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十分枯燥,这门课程是小学整体教学体系当中最具有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从目前小学使用的最新教材来看,很多概念性知识点的引入比较巧妙,不仅仅直接给出,而是通过一种环境弓导的方式推出教学概念,而这一点正好与融入数学史的观点不谋而合,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利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数学史。例如:在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章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方程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需要想好如何引入方程,而融入数学故事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我国《孙子算经》当中“鸡兔同笼"的范例,将整个题目翻译成为白话文就是,将鸡兔放入同一笼子中,从上面看一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一共有9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在《孙子算经》当中的算法是: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练如何采用方程进行计算,比如设兔子数量为x,鸡的数量为y,后得出x+y=35;4x+2y=94,最后计算方程得出,兔子数量为12,鸡的数量为23。但是这种方程计算方式已经超出了小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范畴,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仅需要强调有这种计算方式,也就是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即可,不需要过多了解解法,避免学生产生学习误区,运用这种故事引起学生对方程的兴趣之后,直接进入教材知识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利用数学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四)以情境活动为背景,渗透数学史
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合适的数学史,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使数学史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者解决问题更加清楚地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人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使学生对数学家充满崇拜,学习知识的同时开阔思维,体会数学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数学史为背景,使学生达到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言,数学史融入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数学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成为动态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数学史相关的知识储备,将数学史融入到教学中,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策略地选择数学史料,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相符,拓展数学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闫梅.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浅探[J].科技咨询,2016(1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