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
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5
摘要: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广大青年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之中,将个人梦想凝结为国家与民族的梦想,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将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使五四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中绽放时代光芒,从而引领青年一代锤炼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实现高校担负立德树人育人使命、培育时代新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五四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核学院
一、引言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四青年节,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姿态和担当风采,尤其是他们踊跃投身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冲锋姿态,绽放出了与百年前振臂高呼、挽救民族于危亡并无二致的时代光芒。
作为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入梳理和阐释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逻辑理路和时代价值,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把思政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探索可行性实践路径。
二、文献综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到了国家和民族层面。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坚定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勇担且能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新人,使其真正能够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和智慧,从而实现新时代孕育新青年、新青年担负新使命、新使命催生新内涵,这构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新发展的深层逻辑(靳敏,2019;彭均,2019)。在此背景下,现有研究对五四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挖掘和探究。陈九如等(2020)认为将五四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实践是弘扬五四精神的有效途径,叶灵珍(2020)提出应以弘扬五四精神为有力支点锤炼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通过着力厚植家国情怀、发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以及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努力做到理论自觉,充分挖掘五四精神的价值意蕴。
三、爱 国
爱国主义是伟大五四精神的核心。回望五四运动历久弥新的整个百年,爱国主义精神是馈赠给时代和青年的最宝贵精神财富。赵海全(2020)提出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应遵循帮助青年一代塑造理性认知和筑牢爱国信念这一逻辑理论开展。因此,在青年一代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是思政教育守正固元的立根之本,而在此基础上,为五四精神赋予更积极的时代内涵、注入更强劲的精神动力,则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爱国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髓和主题(李华,2020).
当代青年更青睐于体验式、浸入式的教育引导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立足大学生专业特色,深入挖掘能够与学生形成同频共振的契入点,高处立意,小处着眼,善于通过小活动呼应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小故事演绎国家大事件,使党的声音真正能够在青年群体中入耳、入脑、入心,让当代青年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选择,传递中国声音。
核专业作为山东省内目前唯一核工程类本科专业,专业优势和特色鲜明。因此,学院在思政教育中深入挖掘专业自身蕴含的育人要素,梳理中国核事业发展历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将育人的触角延伸至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入学教育和就业选择等多个环节。一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主题教育晚会中,学院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内校外育人资源有机融合,从郭永怀先生令人感佩的事迹宣讲,到烟台市核电产业布局的全面解读,一幅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恢弘画卷渐次铺开,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磅礴力量,在触动人心的宣讲、表演和报告中引发师生强烈情感共鸣,一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政大课也就水到渠成。
四、进 步
时代在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凯歌前行,而推动青年进步的内生力量则来源于青年自身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对时代脉搏的精确感知。牛建平(2020)认为,五四运动坚持辩证地对待文化思想,冲击文化的场景生态,实现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换”。因此,五四运动就成为新旧文化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不仅承载着打破旧文化的历史使命,还承载着重构中国新文化的历史重任。作为思政工作者,此时更应该帮助青年以更高远的政治站位、更广阔的的国际视野和更深邃的历史目光认识客观世界,触发青年一代主动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那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为师者该如何做像灯塔与桥梁一般的人物,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帮助学生搭建有限空间与无限可能之间的链接呢?在我担任导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引领学生志存高远,将目光投向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世界,帮助学生在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中认清自身短板、找准目标方向。寒暑假期之前,班级学生都会领到一份“对标对表”的假期作业,那就是与考入985高校的高中同学做一次深入沟通,认真了解985高校的学风如何、当前在参加何种学科竞赛、学习哪种应用软件、英语到什么水平等等。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们时有汗颜,如一剂强心针激励着他们在对比与反差中迅速瞄准自身不足,校准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达到知耻而后勇的效果。自入学以来的三个学期,全体学生均展现出一股昂扬向上的学习劲头,班级43人期末累计挂科总门数始终为个位数,切实营造了“榜样引领、末位追赶、专业认可度高、学院归属感强”的学习氛围,团支部荣获“2019年烟台大学十佳红旗团支部”称号。
让青年一代跃入新时代翻滚的浪潮中,让他们去展示、去battle,使他们感受被追赶、被击打、被赞赏、被需要,在挫败、折服以及酣畅淋漓中恣意挥洒青春力量,我想,这是思政教育的一个端口,也是我们参与这个时代的一种方式。
五、民 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坚持这样的教育主张,一度推动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当今,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思想格局面前,青年一代“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将成为思政教育不可动摇的根基与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营造全员建言献策、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工作格局,使我们的学生在规矩之下成方圆,则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核学院牢牢把握新成立契机,以“三全育人”的工作思路为牵引,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学院领导依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重大工作部署直插教学一线、学生寝室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师生诉求,班级导师依托学习勉励谈话与家长共同为学习困难学生出谋划策,辅导员以禾苗科研训练计划、学霸讲堂等为抓手打造“核”你讲规矩学风建设品牌,抓住关键节点开展“毕业生党员四个一工程”等主题教育活动,以思想引领促进行为自觉。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党政领导、专业课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做好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科学研判和因势利导,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
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思政工作队伍,这是核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的工作方针。那么,如何更好地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保证团队成员即使身处不熟悉的作战板块也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这样的思考下,学院创新性地探索将就业、心理、资助等十大育人体系所囊括的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证每项工作有章法可循、有范式可依,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六、科 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广博的科学视野、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能力。五四精神中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来源, 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觉提升科学素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将自身发展与新时代建设同向同行。
作为铸造国之重器的“硬核”专业,如何在本科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塑造严谨治学的学术品格,这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工作中,核学院用心筹划,精准发力,借助课程思政的力量,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消化和吸收,发挥出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金属材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育人方面开展了务实探索与实践,概括出专业基础课程蕴含的育人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育人载体包括概念、定律、研究方法以及材料发展史、材料学家先进事迹等。系主任赵老师在《材料科学基础》的课堂上,和同学们一同分享了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的家国情怀。在这样的“传道”中,学生们学习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知识点,更被浸染了对国家的热爱、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科学家精神的追求。赵老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浓厚的“北航”情怀以及对于专业的执着与认真,激发了学生对于科研的兴趣与向往,2019届毕业生深造率高达37.5%。在老师们曾经上下求索的地方,学生们手握接力棒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师者的闪光人格、平凡奋斗历程以及敞开心扉的分享建议,这正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完美诠释。
“树人之道,端在教育”,坚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中,我们一定能够蕴育出综合性大学百花齐放的气息、百家争鸣的气势和百舸争流的气魄,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对青年一代的气质熏陶与品格塑造,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家国情怀、有过硬本领、有文化底蕴、有审美情趣的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2).
2.习近平.2020五四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8.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 19(1).
5.石国亮. 五四精神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 38(3): 1-8.
6.靳敏,何花亮.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五四精神弘扬路径探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6):89-95
7.陈九如,陈俊亮.内涵、价值、途径:五四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4-46
8.叶灵珍.从五四精神的弘扬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6):35-38
9.赵海全.论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J]. 毛泽东思想研,2020,37(2):141-145
10.李华. “五四精神与时代新人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45-147
11.牛建平,邢 妮,贺丹薇. 新时代弘扬和践行五四精神的三重基本逻辑[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