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凌桥幼儿园 上海市 200137
一、游戏的若干理论流派及游戏的本质
游戏是什么?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而不是由教师规定的,或在其“导演”下的,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活动。真正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带给儿童快乐,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游戏之所以有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功能或作用,是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所决定的,而这些特征也是游戏所具有的。
从现有的各种游戏理论分析看,国内外学者们虽然没有关于游戏本质的统一的定义,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大都主要是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儿童游戏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试图揭示游戏的本质和功能。他们对游戏的不同定义及对若干游戏理论问题的不同解释,就成了若干游戏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游戏准备说。德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认为:游戏是本能动作,儿童游戏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
(二)剩余精力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H·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儿童在使用剩余的精力。这种学说是根据他的剩余能量积聚后必须得到释放的假设提出的。
(三)游戏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游戏活动是祖先最早活动的再现,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
(一)、直接介入
案例:今天的小超市井井有条,买关东煮的排着长长的队伍,收银台结账的地方也十分有序,场面很是热闹。突然间,只听见与小超市只有一墙之隔的欣欣家“妈妈”诗函对着小超市大叫:“理货员,理货员,给我拿一盒奶粉。”听见客人的呼唤理货员“希希”马上拿着奶粉去区域的隔断间与妈妈“诗函”做起了交易。看到这个场景我马上介入道:“妈妈从隔断这里买东西合适吗?”“可是爸爸去上班了,宝宝生病了我要在家里照顾他,没办法去超市买奶粉了怎么办呀?”诗函急忙解释道。听到妈妈有困难,理货员希希也为她出起了主意“那你可以打电话给我们让我们送货上门呀!”“不行,不行,今天小客人太多了我们没空。”希希又急忙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你们再招一个送货员不就好了嘛~”正在排队结账的恺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啊!谁来当我们超市的送货员?”希希马上喊出了招聘启事。“要送到哪里?我有车子,现在正好没有小客人。”开车经过的智歧机智的说道。“欣欣家的妈妈需要一盒奶粉。”希希一边把奶粉递给智岐一边交代任务。“马上送到!”接到任务的智岐拿着奶粉开着车。“叮咚叮咚~这是你要的奶粉。”智岐摁着门铃说道。“多少钱?”妈妈开门问道。“2块钱。”智岐回答。“好的,给你,谢谢~”拿到奶粉的妈妈心满意足的去喂宝宝吃饭了。看到不用出门就能买到超市里的东西的厨师余宝也马上拿起电话:“喂,小超市吗。我需要两盒牛奶做奶茶。”
分析:游戏中,当我观察到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时一些不适宜的行为时,我选择了及时的介入,作为一名年长的“玩伴”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幼儿。孩子们在讨论中衍生出了一个新的“游戏角色”,我觉得他们已经能把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并自己设计、丰富了游戏情节,这正是值得分享交流的价值所在。
(二)、间接介入
案例:交流分享的时到了,我问道:“今天你们的生意都怎么样?”沁沁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道:“我今天是超市的收银员,超市今天生意好的不得了,钱都塞不下了。”“哇~是什么这么吸引你们去小超市买东西啊?”我想听听客人是怎么评价小超市的。“今天超市在搞促销,我去买一罐薯片,送一罐薯片。”子楚马上将好消息告诉我们。“对啊,对啊,我带着宝宝去买牛奶,买了两盒小雨还送了我两盒,我拿也拿不下了。”妍妍说的眉开眼笑。“超市今天办的是什么促销活动呀?你们都把我搞糊涂了。谁来跟我解释一下呢?”我继续追问。“老师,我们今天搞得是买一送一的活动,就是你买一样,送你一样,买两样送你两样。”小雨急着起来解释道。“原来是买就送的活动呀,难怪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客人。那小客人怎么知道买几样送几样呢?”我问道。小雨跐溜一下跑去把自制海报拿给我看,我将海报投放在投影仪下,让全班都能欣赏到小雨的作品。“这是什么意思啊?我还是不太明白,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我向小雨问道海报的内容。“1 1就是买一样送一样,2 2就是买两样送两样,3 3就是买三样送三样。”小雨不紧不慢地向我们介绍。“4 4就是买四样送四样”全班异口同声的说道。“哈哈哈,你们都知道了。”小雨微笑着说。“原来从这张纸上的数字上就能看懂今天高的促销活动是买几样送几样。真是个好办法!”我总结道。“这张写满数字的纸,我们叫它海报,在下次的工作中你们还可以试试把海报设计的更加漂亮哦……”
分析: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个逐步推进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实录中由小超市生意惨淡为源头,促成了幼儿间的交流沟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自主寻找材料制作出辅助的“海报”。开始的生意惨淡促使幼儿有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交流分享中选取了这个价值点。
三、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一)、创设一个能满足兴趣,激发挑战的游戏环境
游戏是幼儿热衷的活动。同时,游戏也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动。正如小鸟飞翔需要蓝天一样,幼儿游戏也需要“空间”。幼儿,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会受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的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
(二)、适时介入,适度回应
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游戏,以角色的身份指导幼儿,帮助幼儿更好地树立角色意识,丰富游戏内容,扩展游戏情节,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案例中的韵韵选择离开,当小客人。老师多种方法的指导,有效的帮助孩子增强了自己的角色意识,增强了游戏中的责任感,游戏的进程也更加顺利。
(三)、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老师应该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不把成人的意愿和要求强加于幼儿的头上,凡是能让幼儿想的,就让幼儿想;能让幼儿做的,就让幼儿做;顺其自然促成幼儿“水到渠成”式的发展。追随孩子,师幼同行。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去了解、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寻找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相处的适宜关系。
(四)、必要的经验提升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因此在分享交流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后者,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孩子对游戏内容的熟悉和了解之上,因此通过出示实物和照片,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结论:
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通过观察及时做出支持游戏的行为。我们要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的步伐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通过实录我发现在幼儿的互动中,教师真正要学会的是一步步紧跟幼儿兴趣与发展的步伐,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是最好的游戏支持。角色游戏依赖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等均与孩子的社会生活有关。幼儿还往往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因此,在强调游戏规则的时候不可过于死板,应给幼儿真正“创造游戏”的机会,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需建立在了解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个逐步推进的、逐步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