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17期   作者:云鹰
[导读]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迎来了较大
        云鹰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137408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一方面,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呈现方式体现出多样化特点,一些不良信息更容易影响当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媒体真实的信息呈现形式,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广,且能够通过搭建完善的师生交流桥梁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此,本文以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前言:近年来,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的广泛推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在此背景下,传统重视理论教学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则是强调以互联网媒体为媒介的交互式教育模式,因此,如何通过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拓宽思政教育内容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此,以实际经验为依托,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路径,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值得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1“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1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
        “互联网 +”时代,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沟通模式具有了信息化、精准化以及迅捷化属性,由此而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的重大变革,推动了思政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向信息化时代纵深发展。“互联网 +”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获取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互联网技术也对院校开展工作明确了新标准。简单说来,就是“互联网 +”技术促进了更多新兴教育媒介的产生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持续实现信息化和技术化,这些变化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习惯与行为。
        2.2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互动性
        “互联网 +”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所能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丰富多样的,教育过程也更加的具有了交互性和实效性。“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教育交流模式较之以前有了质的突破,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载体获取丰富多样的海量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平台积极参与到互动、评论、跟进所有过程当中。在这里,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交互性和便捷性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能够最快最全地了解热点时事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自己对于某一热点问题的建议和看法,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态进展的关切和见解,通过“互联网 +”手段实现了正能量在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 +”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网络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传统互联网模式有所不同,“互联网 +”高校思政教育创设的教育情景具有显著地活跃性和生动性,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大学生内心的参与主动性,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高校思政实效。思政工作队伍可以运用互联网 + 系统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给高校工作提供了作出合理预见的技术保障,使得思政工作更加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构建起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2互联网 + 时代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2.1树立全新教育观念,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仅使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较大冲击,同时也拓宽了思政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渠道。因此,应进一步就以往落后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在合理引入互联网教育思维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互联网媒体的利用价值,并以此达到改善思政教育水平的目的。

其中,高校思政人要逐步端正自身的网络教育态度,在积极提升自身网络意识的过程中以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充足的教育经历给予学生最及时、最恰当的成长帮助,最终在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自身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代高校学生教育需求的“互联网+”教育机制,并以此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的不断拓宽。
        2.2整合大量网络信息,拓宽思政教育内容
        对于当代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教育学生基本道德与法律知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内容,相反,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是非观和政治观,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课题。其中,虽然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但这并不能否定互联网于拓宽思政教育资源层面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于大量网络信息中挑选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素材,在补充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以整合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进而一方面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使思政教育知识更加为学生所接受,并以此调动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例如,针对“互联网+”时代下非常普遍的网络诈骗问题,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开展主题案例教学课堂,进而在提升学生法律观念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安全成长。
        2.3引用网络媒体平台,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理论课堂不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唯一形式,尤其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更加多样,且能够更加为当代高校学生所接受。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就集教育、互动、评价为一体的高效思政教育网站进行建设,在整合本校新闻事件及社会时事热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交流、互动空间,进而在满足学生时事新闻了解需求的同时营造积极、融洽的思政教育氛围。同时,考虑到网络媒体平台所特有的交互性和便捷性,高校可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工具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最终一方面于调动高校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建议的过程中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并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
        2.4融合网络发展思维,明确思政教育目标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工具引入实际办公工作之中已经成为各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正常就业,就其基本信息素养进行提升同样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教育目标之一。其中,基于现代计算机领域十分重要的网络环境问题,高校要在融合网络发展思维的过程中逐步就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及安全意识进行培养,使其既能够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各种网络信息,又能够积极、自主的学习各种网络技术,最终以此确保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如,针对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人们一直热议的“饭圈化”话题,高校要积极与共青团微博等媒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为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榜样发挥社交媒体的最大舆论效果。
        结束语:
        一言一概之,在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趋势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也需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互联网技术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庞洁丽.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46):93-94.
        [2]吴晓霞.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农家参谋,2019(21):278.
        [3]雒霞丽.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新西部,2018(36):132-133.
        [4]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03).
        [5]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2).
        [6]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2015(9).
        [7]马丽清,赵新.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
        [8]齐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途径[J].时代教育,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