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邱涛玉
[导读] 在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进程逐步深入的教育行业发展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就现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创新,
        邱涛玉
        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清远511500
        摘要:在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进程逐步深入的教育行业发展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就现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培养优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关键路径。对此,通过分析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概述中职学生学习特征基础上,从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教学重视、创新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详细研究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进而促进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教育创新
        引言: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相关规定,任何教育阶段均需要设置充足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以及丰富理论课程体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其掌握科学探究和逻辑分析的基本能力。对此,围绕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传统课程教学多存在教材内容单一、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评价不足等多方面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思想作为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在积极创新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系统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最终确保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有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多数中职院校均以国家规定教材为核心来开展计算机教学,而这些教材普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教材,缺乏充足的音视频教学文件,这导致课程教学较为枯燥,并不利于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近年来人类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已经被顺利应用至各行各业,而对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来说,其教材内容普遍存有一定的滞后性问题,即教材课程无法适应新时期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导致课程教学并不能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较大帮助,违背了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中职教育开展原则。
        2.学生基础薄弱,忽略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从目前来看,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集中在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生群体,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其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且具有较大的个体发展差异。但是,围绕现阶段中职计算机教学,很多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思想,即并不会给予学生较多的课堂展示空间,这导致学生学习个性被大大限制,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协调开展。此外,于教学方法角度,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并不能确保所有学生均能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3.教学评价不足,欠缺完善课程教学目标
        在现有中职计算机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的缺失同样是造成教学效果有限的主要因素。其中,虽然在2009年教育部颁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后我国中职院校已经针对学生评价体系进行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尝试,但包括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在内的教育理论仍会在实际应用时或多或少受到教师教学素养的影响,即过于繁多的评价内容和过于复杂的评价过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教学压力,并不能发挥各种评价模式的最大化应用价值。此外,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说,其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和完善,最终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围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过程,建构主义思想强调“以学位主”,即一切教学活动均需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地位之上。在此前提下,建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思维有着明显差异,其更加注重通过创设兼具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情境以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而在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能彻底打破传统相对死板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以促进其探究意识的有效提高。

此外,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过程中,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同样十分重要,其中,教师教学应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且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就自身的引导教育能效进行发挥,在合理参与教学设计、引导及启发的基础上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中职学生的基本特征
        围绕中职学生,除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外,其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中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即多喜欢直观的课堂教学,但由于其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无法收获成就感,因此学习兴趣相对较差;其次,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这意味着引用合作教学法,构建全新教育体系是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同时,中职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需针对不同学生构建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和高效性。
        四、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1.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围绕单一的课程知识来展开讲解,且教师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普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工具之上,这使得本身存有一定抽象性的计算机知识往往无法被学生充分掌握,进而不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对此,信息技术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渠道更加多样,而通过引导学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在调动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保障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2.创设趣味课堂情境,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及搜索功能、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对此,教师应尽可能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教学基础内容进行拓展,再以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知识为载体开展多元化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充分开阔。例如,围绕网页知识教学,教师可要求学生分别就学校官网、购物网站、政府网站等不同类型网页进行观察,进而在强化学生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较大帮助。又如,围绕《因特网寻根》一课,教师可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学生播放与互联网发展有关的记录片,进而不仅能够显著开阔学生的学科历史视野,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3.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整合,能够建立起一种混合式的计算机学习方式,而在该教学模式主导下,教师应给予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等全新教学形式更多重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合作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围绕“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教师可以课堂讨论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会活动,进而一方面借助学生合作学习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激发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营造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
        五、结束语
        综上,围绕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又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路径。因此,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逐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在充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实践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关雅莉.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材的编写——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出版广角,2019(14):74-76.
        [2]赵丽芳.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S1):75.
        [3]贾美英.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2):32.
        [4]管荣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