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探究——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唐湖
[导读] 本文针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粗谈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主体的区域认知素养渗透与落实。
        唐湖
        贵州省普安县智华中学 561503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粗谈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主体的区域认知素养渗透与落实。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已经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纳入到了指导方针之中,而作为教师也应该在充分研读和熟知其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计划编排来在课堂中进行渗透,以促进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区域认知素养分布
        1、必修一
        教材在必修一的内容编排上选取了一些必需的常识性地理知识,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以及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原理和规律性知识。例如,在第二章中,该部分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主要表现为区域位置、区域划分、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四个方面,具体地,在介绍完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大气环境、水循环以及洋流部分的内容后,教材从区域位置角度出发讲述了由于板块张裂而形成的东非大裂谷,紧接着对东非大裂谷的所在经纬度、海陆、半球以及相邻位置进行了准确定位。接着,在区域划分方面,教材通过大尺度的形式来对全球进行了板块划分,又以高度为标准来对大气环境进行划分。再次,区域特征方面,教材讲述了地壳中不同岩石及物质循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了解和把握地壳特征。最后还通过对峡谷、富士山等图像的展示来促进学生对于典型区域地理特征的直观把握。最后,在认识区域的方法培养上,教材在该章节中主要体现为观察和调查两种基本探究方法。从直观的图片展示,到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再到最后调查实地河流,切实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
        2、必修二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该版教材在必修二主要划分出了四个大章,其中又包括15小节,虽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人文地理,但不乏其中区域地理内容的穿插渗透。例如,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本章一共包括4个小节,主要讲述的是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而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认识区域的方法、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区域观念。认识区域的方法体现在教材第一节要求学生去调查当地大气污染情况,从中来了解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性,进而在深入了解和体会的过程中树立起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接着,涉及区域认知能力的部分主要培养的是对于区域特征的概括。例如第三节中给出的两个山村发展的情况,旨在让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来了解不可持续发展方式对于区域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后,区域观念要从整体角度来对本章内容进行整合,从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可以依次发现,本章主要阐述了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人地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问题,那么在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自然也就是在培养学生一个正确的资源、环境、人口、人地协调等观念。


        3、必修三
        必修三一共分为三章,共14个小节,理论基础为区域科学,是培养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一册。以第三章为例,该章节虽然是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介绍,但也体现着对于区域位置和区域发展两方面的知识。首先,教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GIS专题图来引导学生对城市分区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结合不同区域的遥感影像来让学生去了解更加清晰的区域地理特征。其次,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区域评价能力,主要涉及到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的评估、城市规划以及灾害预测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本章节在介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数字地球原理等方面的过程中,也对现实生活中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利弊进行了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本章节学习,树立起一个根据分析结构来选择区域发展方式,以及运用先进技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二、区域认知素养的渗透
        1、多维度整合
        教师要善于从多维度以及综合应用的视角对教材及教学资源进行深加工,以培养学生对于地理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感知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本章涉及到了“荒漠化危害及治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等课题,但局限性在于没一个课题都是以特定区域为例进行的介绍与分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去分析区域的发展条件,从而看到区域之间的互补性与协作性。
        2、资源拓展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考虑教材篇幅的优先性,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典型的地理图像案例,减少文字性知识频繁出现所造成的不良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识图、空间定位以及对区域特征的概括等能力。例如,在《地球表面形态》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板块张裂地带时可以呈现东非大裂谷带的示意图,并结合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于东非大裂谷地理特征描述的思考,进而使其能够对目标地理事物的多方面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解图和分析区域地理位置的能力。
        综上,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素养之一,其对于学生认知和建构基础性地理理论知识有着重要意义。教师也应该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来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发展规律,创设出多元化的课堂,令学生真正学到有趣又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叶丽丽,沈斌.区域认知素养的解读与培育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64-68.
        [2]胡梅.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养成策略——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为例[J].教书育人,2018(02):79.
        [3]向代文.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