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宝
青岛市统计局
摘 要: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青岛市坚持“双招双引”为主线,以创建良好营商环境为抓手,以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反映青岛乡村产业振兴现状,开展了针对乡村产业的专题调研。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营商环境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和平度市三个区市,共抽选了180个特定调查对象[1、特定调查对象:指乡镇干部、村干部、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规模经营户。],135位农村居民调查对象。特定调查对象中,乡镇干部占9.4%,村干部占15.0%,企业经营者占17.2%,个体工商户占19.4%,规模农户经营者占39.0%;特定调查对象所在村村委会到乡政府或县政府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占38.9%,在6-10公里的占60.0%,11-30公里占1.1%,30公里以上的没有。农村居民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4.4%,初中的占43.7%,高中或中专的占39.3%,大专的占9.6%,本科及以上的占3.0%。
二、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新成效
青岛市坚持“双招双引”为主线,以创建良好营商环境为抓手,以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吹响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号角。2019年,青岛市发布乡村振兴攻势作战方案 (2019—2022年),推动青岛乡村振兴率先走在前列。在特定调查对象中,听说过《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或《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占95.6%;听说过本地出台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占96.1%。在农村居民调查对象中,听说过《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或《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占91.1%。(二)乡村产业呈现繁荣发展态势。2019年青岛市新建现代农业园区135个,创建国家特色农业优势区1个、国家产业强镇2个。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700家,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88.1%。农业龙头企业313家,比2018年增加24家。“新六产”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一。(三)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特定调查对象中,认为村里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发展能带动村民增收的,占比高达83.6%。认为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占74.0%;农村居民调查对象中,认为村里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发展能够给其增加收入的,占64.8%。(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平度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等试点,与食在平度、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及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等工作融合互促,打造一批能够展示和体现“农创”亮点和特色,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示范点,引领带动更多农民创新创业。调查显示,有40.7%的农村居民调查对象考虑过自己创业。
三、产业振兴任重道远
(一)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欠佳。长期的城乡二元制壁垒,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落后,人才、资金、资源等各类要素以几乎不可逆转的方式流出乡村。数据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35岁及以下的仅占一成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6.1%。(二)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相对滞后。以农业休闲采摘为例,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许多采摘园需要适当建一些娱乐、加工、销售、餐饮等设施,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将一条完整的产业融合发展链条强硬斩断,对采摘园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三)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青岛市乡村经营主体大部分规模小、层次低、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有限。特定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村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类型最多的是规模农业经营户。其中,种植规模户占67.2%,养殖规模户占64.4%;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占29.4%;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关的个体工商户。(四)乡村产业发展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资金短缺。有58.8%的特定调查对象认为,本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发展中存在缺少资金,难以扩大规模问题。二是人才匮乏和知识不足。有42.9%的特定调查对象认为,本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发展中存在缺少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人才问题。三是市场销路不畅和创业风险较大。特定调查对象中,认为本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发展中存在缺乏品牌效应和销路难以打开问题的分别占47.5%和49.2%。
四、聚焦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一)努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是营商环境,创造一流的产业环境,打造良好产业生态,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要招得来项目,引得来人才,留得住企业。要打造保姆式服务,成为企业安心生产的保障者,人才创新创业的呵护者。(二)大力培育创业联合体,带动农民创业增收。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扶贫“农创体”项目的“扶贫大棚”让贫困户尝到了甜头。期初,人们存在观望心态,36个大棚仅租出32个。4年时间大棚数从36个到720个,增加了19倍。(三)积极推进“新六产”融合发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作为“山东半岛马铃薯功能聚集核心区”的胶州市胶西街道办事处,马铃薯播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产量30万吨,产值6亿元。带动周边地区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产值60亿元。为做好马铃薯产业链这篇文章,扩大加工型马铃薯“麦肯”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流转达到2000亩以上,带动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四)精准施策,结合区域优势条件发展适应产业。根据不同的优势条件,精准施策,发展相适宜的产业。莱西市河头店镇依托十分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大力发展物流业,建成区域内互联网+综合货运市场的集聚区,打造山东半岛智慧物流中心。
结束语:
总之,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任重而道远,需要补齐产业发展环境、发展政策等要素短板,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市场销路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农村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培育新兴创业体,以达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版).
[2]魏后凯.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J].理论导报,2019(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