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滁州市南谯国土规划技术服务中心 239000
摘要:为了推进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规划中全面落实,并且响应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域管控的要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控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各地区空间布局、建设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需综合分析国土空间整治内容,调整农村地区空间规划方向,有针对性地分析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编制方法,以保障乡村区域建设质量。
1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
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主要有以下内容:确定乡村建设规划目标和定位,研究乡村建设的近期决策和中长期发展策略以及乡村发展定位;确定乡村体系规划,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乡村人口空间流动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将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研究乡村土地利用管控要求,确定乡村各类用地规模总量和布局;确定村域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村庄资源,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构建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体系,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指引,确定乡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电力、通讯、防灾等设施的总体布局、建设规模、技术选型,研究农村生活圈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编制乡村风貌规划指引,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编制村庄整治指引,分区、分类制定村庄整治要求,提出相应重点整治项目、标准和时序;制定乡村分阶段发展计划
2中国乡村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响应其号召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以改善农村的生态与景观,打造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为基础,以此带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的创新发展之路,并加快了部分省份的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针对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主要原则,对于乡村建设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1]中国从“美丽乡村”的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建设从地方实践逐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缩短城乡二元差距,解决“三农”问题逐渐成为了乡村规划的主要目标。现如今中国乡村建设水平与城市差距很大,尤其是作为维系村民认同感的村落户外公共空间的失落及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中国乡村建设水平较城市落后许多,城市化的进程也出现了许多“空心村”现象,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大大降低,在乡村改造过程中,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外,提高村民之间交往活动的数量及质量尤为重要,因此,乡村空间的合理规划成为了缩短我国城乡二元差距的必要手段。
3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
3.1明晰乡村地区规划定位
乡村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部分,是优化我国土地整体规划格局的重要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应预先明晰乡村地区规划定位。
一方面,确立“全类型要素+全区域空间”的规划编制对象,综合划分乡村地区的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当地山林、农田、河湖等自然资源,巩固环境、资源安全的规划成果。另一方面,村庄是乡村区域内的上位规划对象,属于“多规合一”的综合规划。对此,相关部门应合理安排村庄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高度整合地区旅游、村庄建设、土利用等核心要素,引导、调控该区域内的空间整治工作,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性要求,区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主动挖掘其独特价值。
3.2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规划实施
乡村规划与原来单方面的技术层面的规划相比,规划中涉及的利益方越来越多元,村庄规划涵盖的内容更宽泛了,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资本的注入,也有规划师和村民的充分参与。从某种意义上,国土空间规划,包括乡村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是搭建了一个多方协调的平台,让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当地民众以及各规划利益相关方的意愿在这个平台上协调和沟通,这对于乡村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同时,更加注重在乡村规划中农民的主体作用,要让农民在乡村规划制定过程中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决策权,给农村和农民更多的发展空间,让村民自己分析、判断自己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3创建新型城乡关系,保证城乡间的交流互通
全面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策略,为城乡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农村是城市的附属地带,城市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主要的发展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让农村与城市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与人口空间等要素综合考虑,集中力量推动农村内部的发展进步。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把村内的住房宅基地作为土地规划的入手点,尽最大努力发掘农村土地的潜能,为后期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规划打好坚实的空间基础。
3.4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乡村空间布局
相关部门在地区专项规划研究背景下,可借助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完成乡村空间布局,进而推进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相关部门应以土地利用规为前提,根据产业、乡村建设、自然资源条件等,划定乡村生态、农业、基础建设等功能性空间。1)结合各专项规划用地需求,分析乡村空间平衡,并按照流量、减量规划标准,优化乡村各区域用地布局,借此综合调控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居民点、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空间安排。但是,在改进乡村空间布局、开展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时,相关部门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积极构建乡村区域的生态屏障。2)根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完善空间控制边界划分工作。对于交通廊道区域内的住宅基地,以及高压廊道范围中的产业用地,需及时调出并划分二次建设区域。除此之外,明确乡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基地的空间布局,并结合第三产业需要,在乡村道路节点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结束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产业、空间资源和文化认知等各要素都呈现出全面的流动与循环的特征,新时期的乡村规划要立足城乡融合为前提,一方面匹配乡村发展的多元需求,并以系统性和动态化思维做好空间准备;另一方面乡村规划应允许对接时代技术发展,更真实地还原乡村问题;同时用更有趣方式进行乡建行动。通过规划编制,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空间和需求是永恒的,未来的乡村规划要在永恒的变化中,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需求与欲望的关系,实现更好、更长远的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风,张鸣鸣,赵雲泰,贾克敬,李颖.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总体思路[J].土地经济研究,2018(02):108-120.
[2]郑杰.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解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8(12):22-23.
[3]蒋余浩.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在实施层面已全面铺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12-26(004).
[4]张智勇.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N].山西党校报,2018-12-25(003).
[5].乡村振兴规划须防止几种倾向[J].民族大家庭,2018(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