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宇
北京碧鑫水务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488
摘要:城市快速发展下,对河道环境造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做好河道治理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如何结合当前环境做好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项工作。沿河的大量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河道,这是造成河道污染的根本原因。在河道综合整治之前,工业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河道的污染负荷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最终影响了水体的自净功能,导致了长期以来根本无法改善水质的恶化问题。淤泥流入更容易引起淤泥沉积,并且氨和磷的含量高,这对水质富营养化是有害的。此外,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其他系统的极大限制,其大部分河段都受到流域的影响。流域的陆地生态系统、气候、植被和人为干扰的强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显著,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例如,一旦流域的森林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就会加剧,这将增加河流的含沙量并增加河床高度。针对这种情况文章结合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要求与现状,探讨提高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措施方法,希望通过文章论述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治理问题;水利河道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极少,不及世界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几乎每年都会有旱涝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通过治理河道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最大程度发挥水资源的价值,对于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
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新要求
第一,根据流域特征科学规划治理。河道治理应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出发点进行,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为水利工程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重视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与保护,尤其是要保护好河流区域内的水文和植被环境,保证河道内部生态系统的完整。第二,贯彻生态水利的理念。生态水利理念的目的在于实现河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发展。因此在河道治理项目中,应尽量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并通过种植自然植被的方式涵养水源、减少污染、保持水土。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评价系统,对各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及时对河道流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加以改进。在进行河道改造的过程中,还应该尽量保证河道宽度与河漫滩面积,采取堤防后退措施使河道水流更好地连通,以增加河道承载水量,降低洪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水利工程应充分利用河流内部固有的生态系统,通过种植高成活率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式构建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促进生态环境自然向好发展。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
2.1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在我国河道治理过程中,很多地区只注重河流管理设计和改造,缺乏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如城市居民将生活垃圾扔到河流中,极易出现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其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违背了河道管理的理念,因而相关人员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2河道管理较差
我国河道治理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河道管理较差,此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河道占用率高。对于建设而言,河道一般都会成为发展与规划的牺牲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河道的污染仍然是治理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人口的增加导致工业废水、生活废水排放量增加。
2.3环境管理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迅猛,工厂排放的污水成为了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主河道和部分支流的污水排放严重超标;再加上随处可见的居民生活垃圾,极易引起河道堵塞;更有人为破坏,导致河道的景观设置难以发挥其职能。诸如此类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层出不穷,而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管理环节出现漏洞。上述现象发生后,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污染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难以发挥出河道治理的作用。
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强化社会宣传工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强化社会宣传保护工作,使人民群众树立环境保护、河流保护意识,如通过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方式宣传河道保护的目的,通过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宣传,提高人们的河道保护意识,还可以组织与河道保护相关的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宣传车等方式,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
3.2强化内源控制
内源控制技术主要是对水体中的可见污染物进行处理,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无法直接降低水体污染程度,但是对于防止水体污染继续恶化有着重要帮助,通常情况下会与外源减排技术共同应用。具体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清淤疏浚。简单而言,就是将泥土中的污泥以及其它污染物进行迁移处理,这样就可以降低水体污泥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而减少水体污染负荷,是一种较为直接的黑臭水体处理方法,通常情况下会被应用在重度污染河水处理当中。第二种,水生植物残体清理。与上述治理方法原理相同,只不过清理对象为水生植物残体,因为水生植物残体在水中腐烂变质过程中也会产生部分污染物,并且进一步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对于水体治理十分不利,所以必须安排专人进行看护和定期捕捞。
3.3落实相关的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在河道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河道的污染情况为依据,组建相应规模的河道治理小组,并由相关区域的河道治理负责人担任小组长,便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部门之间的配合默契。同时,健全并落实相关的责任机制,使得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能和责任,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水利部门还要仔细分析实际的污染严重程度,结合河道结构,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并把工作分配到各个部门和个人,再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交流平台,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实现对污染现象的有效控制。若遇到不配合的情况,还可以借助河道管理执法部门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对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及时制止,并进行严格的追责,保证河道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3.4加强流域防汛统一管理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进一步加强防汛管理权利的明确与分配,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个重点水库以及防汛单位需要建立有完整且统一的防汛调度机制,一方面应该尽量保证地方防汛管理权利,另一方面应该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发生灾害时,各级部门在短时间做出响应,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应该严格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各级行政首长汛期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尤其对县级以下行政首长,由于处于防汛一线,又换届频繁,更要强调落实责任制。
3.5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施工单位要按照不同区域河道的水流状况,构建起水资源网络结构,对不同工程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并开展严谨的方案分析流程,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生态河堤建设有助于发挥河岸、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作用,有效地保护河堤。除此之外,在生态护岸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设计,并根据周围水文情况和植物调查结果,合理地选择植物,以满足河道功能、堤防稳定性的要求,且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尽量选择自然材料,避免出现二次环境污染。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需要在满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贯彻落实生态水利的理念,在治理过程中尽量保护河道原貌,通过生态护岸、河流疏浚等方式科学、稳定地打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琪.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57-58.
[2]樊昆澎,李铭华,曹国俊,等.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居舍,2020(3):46.
[3]张凯利.论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居舍,2020(3):16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