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610100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压力不断增加。地铁的大量使用,不仅减少了人们的出行成本,而且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地铁车辆生产阶段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质量控制的要点,最后提出了质量控制策略。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提高地铁车辆的质量,以满足合同和设计要求。
关键词:地铁车辆;生产阶段;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的科学、完善构建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保证。地铁车辆生产阶段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有健全和完整的机制和体系。确保产品的符合性是生产阶段的重要活动之一,质量部在项目启动阶段要对产品的质量管理进行策划,并编制项目质量计划,确保实施的检查和试验活动符合客户要求,且符合制造车辆的适用标准及规范要求。
1 地铁车辆生产阶段质量控制的意义
中国第一辆地铁电动客车DK1型列车于1967年10月,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试制成功。它,开创了中国地铁车辆制造的里程碑。地铁车辆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准时舒适等优点,现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我国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独立性,质量管理人员缺乏地铁车辆设计原理、组装工艺、生产过程等相关专业知识,与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存在一定差距,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管理经验相对欠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质量管理部门往往在地铁车辆生产阶段中,存在质量监管执行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地铁车辆生产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隐性质量问题无法完全暴露。当前,我国地铁车辆市场正在由高数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庞大的市场需求及迅猛的发展势头,为地铁车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同时,对地铁车辆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地铁车辆的质量管理工作充满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地铁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力度,制定专门的质量控制手段,降低质量风险,提高地铁车辆整体质量水平,有效减少车辆后期维护成本。
2 地铁车辆生产阶段质量控制策略
2.1 货源地检查
货源地检验活动是动态进行的,对于产品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可不做货源地检查,或减少检查频次,面对于产品出现异常质量波动、不合格频发、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惯性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将增加货源地检查频次,此时的货源地检查为纠正性检查。质量部来料检查职能按照来料检验管理程序,在货物到达料件检验区后,实施检查活动。对于已通过货源地检验的部件,来料检查只要检验有货源地检查员签字的检查报告及其它要求文件,允许物流库房发放到组装台位上车安装。对于未经过货源地检验的部件,进行重新判定后合格的料件进入库房,不合格的返回货源地,实施来料检查活动。
2.2 来料检查
按照相关项目的供应商质量计划,要求按抽样管理程序实施检查活动。检查合格,签字入库;检查不合格,粘贴“待处理”标签,将货物送到“隔离区”,开具不合格报告,提交材料评审委员等待处置结果,进入不合格品管理流程,确定供应商材料的不合格品。无论是ISO9001还是庞巴迪制造体系的管理模式体系都对如何处理不合格供应商材料有明确的要求。只有严格按照对不合格材料的处理和管理程序,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为生产合格产品提供有力保障。来料或库房中的零部件和材料必须是可用的,如果不合格需要来料检查人员予以确认和隔离,提出不合格报告不合格品报告,并准确的描述不合格。材料评审委员会成员每天应定时召开会议,对隔离区的零部件及时做出处置决定。不合格材料的处置方式有照常使用、返修、返工、返回供应商、报废等。照常使用必须提交技术部批准,必要时需提交客户批准。返修是指不合格部位经过适当的返工后,可以达到原设计要求。对于内部返工、返修,必要时由工艺技术部提供作业指导书,由生产制造部执行;对于外部返工、返修,供应商应提供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经工艺技术部审批后由供应商完成。
返工、返修后需要经过质量部二次检查合格后不合格品方可关闭。
2.3 生产过程质量管控
2.3.1 制定质量管控计划
质量管理人员应按照地铁车辆生产计划制定质量管控计划,根据设计、工艺提供的技术标准,编制质量控制点以及质量检查卡。同时,组织设计、工艺部门对质量检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生产操作人员在车辆完工后进行自检、互检,并如实填写自互检记录。自互检合格后,由质量检查人员对车辆进行质量专检,并如实填写专检记录。对于地铁车辆在生产阶段出现的不合格,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标识、隔离、评价、决策和跟踪,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若不合格影响到车辆安全性、可靠性及功能性,或是批量、反复出现的不合格,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该不合格进行统计、分析,查找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并向各相关单位提出纠正措施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应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以保证产品合格率达标。
2.3.2 计划变更管理
地铁车辆生产过程中发生计划变更的情况十分常见。对于已经使用的采购产品发生变更时,必须要求供应商提出整改计划以及方案。供应商制定的整改方案在得到技术部门的认可后方可执行整改。对于没有使用的采购产品,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将现场以及仓库的不合格料件保存在隔离区,避免被随意使用。对于以上两种情况,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对整改完成后的状态进行检查。在自制产品发生变更时,技术部门需要及时更新设计图纸及工艺文件,没有生产的部分按照新版图纸及文件进行生产;已经生产的部分需要由技术人员确定是否需要更改;对于已经发运的车辆,需要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当变更全部整改完成并验证合格后,才算完成变更。在生产阶段,设计、工艺、质量、采购、生产以及项目等部门要密切注意技术变更的发布,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信息不流通,造成变更无法顺利执行。
2.3.3 技术变更管理
技术变更来源于产品生产阶段的检查,包含采购产品入厂检验、车辆组装试验以及故障报修等环节。当出现技术变更时,技术部门要详细分析变更的原因,制定解决方案,由质量管理人员对变更的执行进行跟踪确认。如果变更的原因属于设计问题,需要由技术部门提出变更的请求,经过评审后进入变更执行阶段。如果是供应商的原因,需要由供应商提交解决方案,必须经过技术部门的评审合格后,才能执行变更程序。在车辆发运之前,还没有关闭的技术变更必须如实记录到车辆验收报告中,由售后服务人员进行跟踪关闭。
2.4 最终产品检验
(1)车辆制造完成生产组装后要按照项目试验计划对各系统和车辆进行机械试验、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质量部最终检验职能确保车辆按照项目试验计划的要求全部得到执行,相关报告全部完成。(2)发运前列车状态报告管理。车辆制造及调试结束后,质量部实施内部预发前检查,确认车辆状态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并整理所有未关闭的产品不符合,形成发运前列车状态报告。发运前列车状态报告包括待处理的部件不合格、产品不合格、未执行的设计变更、欠件、未完成试验等内容。车辆发运到现场后,由项目部负责开口项的跟踪与关闭。(3)列车履历的管理。列车履历作为一个专门的或单独的永久性的文件,描述并收集车辆从制造到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活动结果数据,此文件在车辆交付给客户时整理完成。并随车辆一并交付给客户。车辆运抵现场后,现场服务负责维护和更新配置信息,更新列车履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阐述了地铁车辆生产阶段质量控制的意义,分析了质量控制的要点,最后提出了质量控制策略。质量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供应商管理及采购产品入厂检验,通过制定生产过程质量管控计划,加强质量检查力度,严格执行计划变更、技术变更管理,最后必须对车辆调试、验收及维护制定科学严谨的管控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地铁车辆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海龙.地铁车辆生产阶段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02):111-112.
[2]李沛.X地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黄旭辉.地铁土建工程物化阶段碳排放计量与减排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冯炜刚.泉州A地铁车辆公司组装车间生产流程优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9.
[5]王冰洁.ISA背景下的A公司项目管理模式及流程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