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及其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7期   作者:边小军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边小军
        国网朔州供电公司  山西 朔州  036002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电力企业的规模逐年扩大。为了符合社会的需求,稳定可靠、安全高效的供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配电网规划的工作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配电网正常、安全地运行,必须要做好配电网规划工作,对当前的现状进行改进。基于此,本文对分析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配电网;规划方法;实践
        引言
        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电力企业需要稳定、可靠地提供电力资源。因为配电网的结构较为薄弱,老旧设备较多,再加之管理水平较低,就会影响供电可靠性,降低了供电质量。
        1配网运行中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1.1自动化水平比较低
        配电运行的过程中,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对故障处理的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自动化水平较低使处理时间增加,甚至出现故障难以处理的情况,导致供电恢复时间延长。现阶段,一些电力企业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电力企业采取人工倒闸法数据收集有效性较低,影响到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1.2故障自动定位技术问题
        配电网中出现故障,距离评估器可以实现对波长距离的快速计算,从而快速定位故障位置,一般的配电网拥有多个馈线,在定位故障时要结合故障的距离和故障信息指示器的提示,通过现场巡视人工管理等,完成对故障位置的判断。在传统的情况下,电网中确定故障位置需要专人到现场检测,在一些极端天气中容易导致电网停电时间过长,带来安全隐患,威胁到电网的正常运行。
        1.3供电系统处于超负荷运作
        当前阶段,电力系统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长时间的供电会使得电力系统超负荷进而导致供电不足的现象,然后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尽量降低电网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力浪费,保障供电质量,需要改进电网结构,具体是采取合理的措施对配网结构和配网控制进行一系列的改良和优化,这样能够显著提高配电网的工作效率,同时确保安全性。由于配电网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设备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影响供电,因此,在电网建设时,要对低压配电网引起足够的重视,配电网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提升负荷的转供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配电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保障配电设备高效地工作。
        2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
        2.1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整体思路分析
        面向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整体思路,我们可将其分成三个部分:配电网现状调研、分析配电网薄弱环节并制定供电可靠性提高方案、方案验证。
        2.2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薄弱环节的分析方法
        (1)网络结构,包括配电网的网络接线模式典型化率、中压线路的联络率等。网络接线模式越清晰,则越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排除故障,大大减少故障修复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通过接线模式典型化率来衡量配电网接线水平。线路分段越科学合理,则故障发生时需要停电的区域范围就能够得以有效缩小;带备用主变的变电站和线路之间的联络在发生故障时,有利于线路之间和变电站主变间实现负荷转供。主变“N-1”通过率与线路“N-1”通过率是配电网负荷转供能力较为直观的体现。

(2)设备水平,包括配电网中压线路长度超限比例、断路器无油化率以及GIS使用率等。设备水平通常可以从2个层面来考量,其一是设备,其二是线路。第一,线路方面,线路还可以细分为电缆线路与架空线路。由于架空线路是裸露在空气中的,为此较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架空线对于输电稳定性的影响大多体现在架空线路绝缘化及架空线路无法符合防雷限定线路比重要求2个层面。第二,设备方面,重点是查看设备自身预防故障的能力。在当前的配电网中,很多成套的开关设施和硅橡胶绝缘子等少维护甚至免维护的设备因为技术先进,因此对于减少故障发生有很大帮助。变电站电源位置,GIS设备的使用对于提高电源的安全水平有不可忽视的价值,SF6断路器和柱上真空断路器的大范围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中压线路中油开关可靠性差而造成的电力网络无法正常运行的问题。(3)技术能力具体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带电作业能力,其二是配电自动化能力,其三是状态监控和检查、修理能力。第一,配电自动化系统是指依托电脑和网络技术将配电网的即时运行状况与电力网络架构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比较健全的自动化系统,此系统的高效运行对于提升输电稳定性有较大作用。第二,带电作业能力是指在高压电工设施上实施正常供电情况下的修理、检测的一种作业方式。带电作业无需中断电能的供应,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第三,状态监控和检查、修理能力是指依据状态监控和诊断技术所提供的机械运行情况数据来判定其是否有异常情况,确保在故障发生之前对其进行检查、修理。此种工作模式可以避免无关紧要的修理工作,大幅缩短由于检修而导致的中止供电时间。(4)运营管理,配电网运行管控合理与否对于提升配电网的输电稳定性有重大价值,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管理、转供电管理以及需求侧管理。①基础管理指的是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电能暂停供给时长的管控等,恰当的基础管理对于电能中断供给信息采集的精确性有很大帮助,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制定科学的预停电方案。②转供电管控指的是编制与评定实际的转供电计划。在线路接线形式准许的状况下,转供电管理愈合理则转供电操作的辐射范围愈大,有助于缩短故障产生后电能暂停供应的时间。③需求侧管理指的是对于状况不一的电力缺口所制定的预控措施等各种相关的需求侧管理方案。
        3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实践方法
        3.1改进电网运行设备
        在配电网络中,任一电力设备与线路产生问题均会致使整个电力网络无法正常运行。所以,我们必须定期对电缆进行维护工作,针对老化或者破损的线缆应该及时更换。当区域内天气比较恶劣,如大暴雨或者台风发生之后,电力企业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临时检查维修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线路发生故障的几率。在配电设施方面,电力企业应引入技术领先的配电设备,设施的信息应当第一时间更换,老旧的设施应当增加养护频次,使用年限超过15年、型号陈旧、毁坏或者性能异常的设施应当第一时间替换。另外,配电企业应当采用合理举措减弱各个配电设施的内在联系,减小设施故障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升配电网的输电稳定性。
        3.2强化制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国家对电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要强化制度管理,从电网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后期维修等各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的修建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加强对电网的科学管理,做到节约资源,促进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电单位想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设备质量,加强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目标和设计实施方案,清晰合理的对配电网络进行规划,是有效的提升供电可靠性和质量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麦泽铭.分析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及其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9,(33):100~101.
        [2]黎国智.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与实践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9,48(10):189~191.
        [3]欧阳光.高供电可靠性的中压配电网接线模式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11):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