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铁路维修体制改革下线路车间主体作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李明
[导读] 文章主要是分析了传统线路检养修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看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李明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衡水工务段,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传统线路检养修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看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提升到其的维修效率以及设备质量,从而提高到安全风险管控的能力。
        关键词:线路;体制改革;实践
        前言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手段能充分发挥出专业科室的主要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实现到线路检查和为维修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线路修养管理方案,提升我国线路修养管理的整体水平。
        1 统线路养修体制弊端
        随着铁路生产布局的调整和天窗修制度的全面实施,劳动力资源短缺日益突出。传统的检养修合一的养修体制以线路工区为基本劳动组织单位,集检查、分析、计划、作业、验收为一体,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设备检查数据不真实、不全面、不准确,难以完成周期性检查,线路设备状态无法全面掌控,给设备安全控制带来隐患;二是现场作业点分散,岗位约束差,现场劳动安全风险大;三是现场普遍存在作业辅助人工过多,作业方案不合理,作业质量不高导致修理投入过频,只注重轨面养缺乏对结构养护投入,劳动生产率低下,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问题;四是作业、验收由工区自行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
        2 普速线路养修体制改革的目的
        养修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质量,控制安全风险。我们通过对总公司相关文件精神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车间为生产组织主体的养修组织模式,强化对生产“五个环节”控制。从缓解劳动力不足与设备维修工作量增加之间的矛盾上人手,通过优化整合工区资源,实行检查、保养、维修职能分开,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实施专业查、专业修,达到作业安全可控、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质量均衡提升的目的。
        3 普速线路养修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3.1 调整生产架构,确立各级职责
        3.1.1 调整车间生产组织架构
        一是调整车间班组管界。以管辖单线正线延展60km~80km,或换算线路150km左右;双线正线延展100km一140km,或换算线路200 km左右设置1个普速线路车间;按照一个线路车间设置1个检查工区,检查工区一般设置在车间所在地。按照管理二站三区间线路设备规模设置1个线路工区,管辖普速线路正线营业长度一般为20km~30km。按照车间设备规模设置2~3个维修工区,按照管辖线路设备特点分别成立道岔、曲线、打磨等专业化小组。二是调整定员定编标准。线路车间配备管理干部7~8人,其中主任1名,书记1名,副主任2名,安全员1名,计工员1名,技术员l~2名;检查工区设8—12人,线路工区设8~11人,维修工区设20~30人。
        3.1.2 管理职责的界定
        确立车间是生产组织的主体,负责所辖设备状态检查维护,掌控作业安全、质量和进度;负责编制维修月度生产计划和保养、检查的年度、月度生产计划,报工务段审核批准后执行;按规定完成设备检查、保养质量评定和维修质量复验,并掌握工区日计划,对作业安全和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和考核;定期分析设备质量状态,适时调整生产计划;按照要求上报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工区负责车间管内的设备检查;线路工区主要负责区管辖设备的巡查和应急值守;维修工区主要负责车间管内设备的病害修理和整治。做精检查工区,做实线路工区,做强维修工区,实行检查、保养、维修三种职能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线路工区对检查工区检查质量及维修工区维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工区对维修工区及线路工区修理质量进行监督和周期性评价。


        3.2 发挥车间生产主体作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2.1 发挥车间生产主体地位
        线路车间作为组织维修生产的基本单元,直接组织生产,负责维护所辖设备质量状态控制,对设备状态及作业质量负责。线路车间作为线路生产组织的主体,依托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施闭环管理,通过检查工区全面检查,车间对检查数据的全面分析,掌握管内线路设备的真实状态及变化规律,根据维修工区及线路工区的生产能力.编制管内各类工区的生产计划以及维修设计并组织实施,达到有序组织生产的目的。
        3.2.2 研究运用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1)全覆盖检查设备,确保检查数据准确可靠
        设备检查数据的全面、真实、可靠是科学生产的前提。我们依托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行线路设备病害分类、记录数据和检查作业的标准化。在检查作业中,固化检查方式.明确轨检仪检查和人工检查范围,明确综合检查和巡查方式;固化检查分工,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固化检查周期,按规定的检查周期,执行检查计划;固化检查交路,以重点设备分布位置、作业通道、道路交通条件等,合理划分检查区段,明确行走路线和上下通道的位置,规范检查交路;固化检查流程,严格执行检查工区“一日作业标准”,每天的检查结果上传至管理系统,形成问题库;明确干部检查跟班要求,实现设备检查全覆盖,检查数据实时准确可靠。
        (2)科学分析设备状态
        我们在生产组织过程中执行日、周、月分析制度。一是日分析。每日检查结束后由检查工区工长组织召开日碰头会,对当日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检查质量进行小结。将检查结果及时录入养修生产管理系统,并将检查发现的严重问题向车间主任报告。二是周分析。由车间组织,重点对检查工区检查情况进行分析。三是月分析。利用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单元化管理、评价,对设备质量、生产任务完成、作业有效率、养修重点工作四模块进行对比分析,在检查工区对受检线路工区检查完成两天内,由车间主任组织,副主任、技术员、检查工区工长参加编制受检线路工区的质量分析报告。通过科学分析设备状态,为合理编制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3)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依托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充分发挥车间组织生产的主导作用,综合平衡“任务、劳力、资源”三要素,合理安排月周生产划。一是以全天窗为目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推进天窗修理,减少点外作业安排。合理安排维修工区、线路工区作业项目及工作量,提高天窗点内作业效率。通过组织联合作业、集中作业,减少辅助工时,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点外作业、分散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二是科学编制维修方案。重点抓好车间对病害的检查分析,从病害源头人手准确制定各种设备病害的专业修理方案,采取综合整治的方法,从路基到轨道、平面到纵断面、从轨面到结构开展综合修理工作,要求劳力投入必须以解决结构问题为主,力争一次性彻底根治设备病害,明确规定没有维修方案不得作业。
        (4) 强化现场作业执标,提高专业修理水平。
        强化专业修理能力,提高专业修理水平。维修工区设立专业道岔修理小组和专业结构修理小组,配备各类先进的作业机具,提升专业修理手段。强化现场作业执标。现场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作业指导书是职工现场作业的唯一依据。
        4 结束语
        由上可知,线路养修体制改革是一种全新的线路维修管理方式,实践到新的线路养修体制不仅能有效提升到我国线路养修管理的水平,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到线路设备的质量。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大胆进行实践,不断进行完善才能使得工务维修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伟红.探讨技工院校铁路客运服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智库时代,2020,000(002):P.167-168.
        [2]吴帮玉.基于预控管理的铁路工程项目成本影响因素探讨[J].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