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6期   作者:潘艳珍
[导读] 随着国家推行二胎政策以来,我国对于奶粉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婴幼儿的奶粉的原材料为牛奶,对于婴幼儿的生发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潘艳珍
        中宁县黄河乳制品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   751200
        摘要:随着国家推行二胎政策以来,我国对于奶粉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婴幼儿的奶粉的原材料为牛奶,对于婴幼儿的生发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牵动着一个家庭以及社会的安稳。因此,对于奶粉的质量安全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现笔者就当前我国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作以综述如下,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奶粉;质量;安全
引言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婴幼儿群体较为庞大,平均年出生人口约1602万人以上。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近两年我国新生儿分别达到1734万人、1725万人。其纯母乳喂养的比例约20.5%,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新生儿的喂养出现由奶粉逐渐代替母乳的趋势。近几年,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的水平较以往有较大的改善,有助于扩大乳品市场。但奶制品检验合格率较理想状态仍有很大的差距。
一、我国婴幼儿奶粉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企业自身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进而导致婴幼儿奶粉市场频繁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在奶粉的原料进入厂内进行相应的加工以及产品出厂并未经过较为严格的检查,导致奶粉内非法添加物品,使奶粉安全质量在不过关的情况下直接流入市场。此外,此外, 部分企业对产品添加防腐剂甲苯酸、蛋白质与维生素等含量不达标、企业管理不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生产环境差,进而使产品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
2.多种购买渠道扰乱市场秩序
因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购买渠道多元化。由传统的母婴实体店、超市等发展到可以通过天猫、淘宝、微商等进行相应的购买。购买渠道的多元化会对安全质量的管控造成压力,易造成“窜货”“流货”“乱价”等现象,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管控困难。
3.地方政府疏于监管
地方政府疏于监管主要体现在监管缺位、政府反应迟缓、政府角色置换等形式上。当地政府管控缺位,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监管对象主要为大中型企业以及大中型超市。而对于一些小型经销商以及代理商,政府对其管控力度不够,及其容易让不法商贩转空子;当地政府反应迟缓主要体现在“假奶粉”事件中。从2019年底,湖南就报道了倍氨敏造成婴儿佝偻病,而当地市场监管所所长竟然在当时进行了调节,当了“和事老”的角色。三鹿集团早就接受消费者反馈,到了次年9月份,才对外公布同时做出相应的举动。虽当地政府督促其集团完善检测体系与设备,召回已售出的奶粉等。但并未在实质起到作用。向上级报告较为迟缓,造成事态蔓延;地方政府角色置换,主要体现在对当地奶制品企业进行包庇。
4、缺乏相应的社会监督
        主要体现在食品行业协会自治功能丧失、第三方检测力量薄弱、媒体“过度”监督等方面。食品行业协会并没有起到对食品的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并对一些奶制品企业的不法行为进行约束。我国对于奶制品检验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成熟。检测力度不均匀,缺少科学、合理、便捷、准确的检测方法,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以及媒体“过度”监督甚至出现媒体炒作的情况,从而模糊真相。
二.我国婴幼儿奶粉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1.奶制品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奶制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寻求最大化利益。对奶制品进行非法添加、以次充好,冒名顶替、虚假宣传、自律性不强、诚信度较低等行为。仍采取较低的生产经营水平,长久下去不能满足奶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而影响企业形象、破坏市场秩序。
2.我国奶制品信息出现不对称的现象
奶制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加大了政府对于奶制品质量问题的管控难度。2020年5月报道的湖南“大头娃娃”事件令人痛心,将毫无价值的“固体饮料”当做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卖给有过敏症状的婴儿,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导购员推荐,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购买;生产企业、医生、母婴店、导购员均存在着不道德行为。
3.企业内未能树立乳制品质量安全意识
当前,部分企业对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未能充分意识,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长久下去,难以适应奶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4.对于奶制品的法规和标准体系较为落后
在乳业管理、原料管理、乳品安全管理以及乳品市场管理方面,我国的体系仍不完善。产品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如“生乳”国家标准,现在有效的版本也已经使用了10年,不能根据需及时更新;对乳品的监管机构检测方面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长时间下去,不利于实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
三、我国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政府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阶段,市场监管多单位合一,各部门监管不会出现没人管或多人管的现象。监管部门拥有更多的整合资源,同时还可以维护公民的权力。政府应加大力度引导、规范、协调企业的行动,在得到合理的利益的同时共同维护奶制品的质量安全。政府与市场、企业等为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共同合作,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对于乳业管理、原料管理、乳品安全管理以及乳品市场管理制定较为严格的法律法规。
2.奶制品企业要作为责任主体
奶制品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其客体包括对奶制品原材料生产企业、奶制品加工企业、奶制品运输企业和奶制品销售单位等【1】。其外奶制品还需要对企业股东、员工和消费者负相应的责任。其奶制品企业中的最为重要的责任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责任。只有在规范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下才能对所有客体付出相应的责任。因此,奶制品企业对于奶粉的质量安全起到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进而在源头上对奶制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管控。
3.加强对乳品的安全宣传
    目前广大消费者的乳制品知识还比较匮乏,对奶业的质量安全现状也缺乏了解。 政府对社会群体应加强乳品的安全教育工作,其中包括牧场、企业、消费者;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以教育为契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加大乳制品宣传力度,为奶业振兴贡献力量。 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企业文化机制,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意识。消费者应学会对乳制品真假伪劣的辨别等。
4.媒体和消费者要做好监督工作
媒体将有问题的奶制品曝光具有一定的作用,虽然有时存在过度曝光等现象。媒体曝光具有降低政府对虚假奶制品搜索的成本、抵消奶制品信息不对称的行为。当前较为盛行的微博、微信、知乎等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信息程度。同时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对于一些不良产业会造成较大的社会舆论,对企业起到了监督的作用【2】。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消费者作为最先得知奶制品质量的主体,要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做到积极参与。消费者要对自己应用过的产品进行及时反馈,严重打击不法商贩,提高监督效率。
5.食品行业协会与检测机构要充分发挥协助治理作用
食品行业协会具有辅助政府治理当前的食品安全的作用。为了行业利益可与政府联合治理并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等作用。食品行业协会可以促进食品行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主要体现在食品协会为了企业利益向政府诉求,同时政府也可以将质量安全政策通过视频行业协会传达给食品企业【3】。
四、总结
总之,我国奶制品存在的质量安全主要为奶制品企业安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诚信体系、多种购买渠道扰乱市场秩序、地方政府疏于监管、缺乏相应的社会监督等。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奶制品企业、检测机构、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媒体共同的努力才能不断促进奶制品安全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先任. 用“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把好奶粉质量关[N]. 中国人口报,2019-06-13(003).
[2]李芳. 中国食品安全的网络化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严防严控严管 确保婴幼儿“口粮”安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7(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