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行动”——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的恬静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3期   作者:李超
[导读]

李超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  2553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56-01

        学校开展“弯腰行动”,能把垃圾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认为,打扫卫生、保持整洁是值日生的事情;卫生清扫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不让班级扣分而进行的,而没有意识到这些“随手行为”体现了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准。同时,教师在率先垂范方面的作用也没发挥出来。为什么学校管理者的苦口婆心在部分师生那里竟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影响分不开。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脏了乱了,都有人收拾,所以他们在学校没有意识去找垃圾桶,吃完了就随手扔,在他们看来很正常。很多同学受学伴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就如法炮制。还有的学生认为“扔垃圾”是“个性张扬”表现,与学校的规定“作斗争”很有“派”,在他们心里产生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其次,不替别人着想、责任心不到位也是导致乱扔垃圾的一个方面。有些学生认为,我值日时别人扔,那我也扔,反正又不是我一人来收拾卫生,一种“报复心理”作祟。还有责任心问题,每天课间有保洁的学生去看护分担区,去的学生也只是带着袖标去等着检查,应付了事,时间久了学会钻空子了,有时连去都不去了。即使去了也不抓乱扔垃圾的人,怕被报复,担麻烦。当熟视无睹变成一种习惯,很多学生便在这种麻木中成为自然,于是,乱扔垃圾也就变得习以为常了。
        再次是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是我们的办学方针,但实际上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智育,能够真正兼顾好德育,像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到位的是不多的,在认识上有误解、偏差,方式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时效性不强,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工作上不够精细,时间上不够持久,降低了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如何促进校园环境卫生持久大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文明习惯养成并固化于心,需要“五力齐发”。
        一、舆论教育增强“影响力”。
        校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劳动观念、增强卫生意识。在德育课中灌输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从承担必要的卫生清理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劳动的兴趣,使劳动卫生实践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清理卫生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
        二、有效活动增强“感染力”。
        教育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清理卫生等义务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意识,卫生意识。


平时多宣传一些卫生知识,积极参与一些环保活动,集中组织卫生大扫除,组织比如废物利用、垃圾回收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通过全球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现状,组织演讲、征文以及卫生知识问答竞赛、征集环保标语、环保宣传画、手抄报比赛等系列活动,从思想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方面进行教育,号召大家一起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学生写活动的感受,并且总结自己的进步。
        三、精准管理提升“执行力”。
        校园责任区实行大包干。推行卫生垃圾网格化管理,实施以网格单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环卫管理模式,学校德育干部在选拔上必须慎之又慎,选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员担任,再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的方式,建立责任明确、细化量化、严格考核、奖罚分明的校园环卫网格管理体系,形成责任和监督全覆盖、无缝隙的校园环卫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学校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最美、最清洁的美丽校园;班主任加强对值日生的管理力度,实行卫生责任承包制,并且把卫生工作分细,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卫生职责所在,值日生不仅要打扫,还要监督同学之间的保持情况。除学校检查外,级部和班级还要随时抽查,每天发现平时的不良卫生情况及时落实责任,进行整改或处罚。杜绝只是在学校检查时,卫生才能比较好些的现象;在级部和班分别建立一套关于乱丢乱扔现象的奖惩评比制度,积极参加卫生打扫的、认真搞好卫生、在级部和班级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都能加星并加分。表现不好的就要接受劳动改造并且扣分,由此可见线上线下即时量化管理很重要,并在班内建立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在班中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榜样,发现好现象及时表扬;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看到纸屑能弯腰捡。而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以身作则,形成好的氛围,相互影响;在校园各处张贴一些醒目的提示标语或标志图。在有明确要求提示下,学生会适当地收敛自己的行为,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而且应多设一些美观醒目的垃圾桶,免得学生因嫌麻烦或不方面而随手扔垃圾;乱扔垃圾的取证照片公示或周一升旗通报。在进行监督与宣传环保工作时,可以提供让学生会或者专门成立环保小卫士队以及鼓励其他学生对他人乱扔垃圾的时间、地点通过监控取证,经查实可以获得奖励。而取证照片公示一学期。级部和德育处或者利用各处安装的监控设备监视校园,不定期地取证、查实、公示。营造乱扔垃圾就可能会被抓到,被抓到就会受很严重很丢人的处罚的氛围。我认为对于乱扔垃圾的现象要想彻底改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环保行为养成之前,就得加大规范和监督力度,而且得为学生生活的便捷多想办法。而且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四、因势利导形成“习惯力”。
        班级各自为政,形不成“场”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爱劳动爱干净的氛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在开学前组织老师们集中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提升就很有借鉴意义,同时结合区域内的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创建,以及创建“五最”校园之最干净校园等规定性动作,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校园环境卫生不越来越好也难。
        五、家校携手增强“助推力”。
        家校携手共谱成才路,学校应该和家庭一起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学校通过线上线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庭尽早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能要比老师的教育更有效果些。虽然扔垃圾是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就像“破窗理论”一样,如果学校和家庭到处都很干净,大家就会有顾虑、有担忧了,也就好习惯成自然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