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与MRI诊断价值如何?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9期   作者:李毓桥
[导读]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是一种炎性鼻息肉,也是其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临床上相对于整个鼻息肉的发病情况来说,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仅占4%至5%之间,因此较为少见
        李毓桥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自贡市643200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是一种炎性鼻息肉,也是其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临床上相对于整个鼻息肉的发病情况来说,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仅占4%至5%之间,因此较为少见。在我国临床上对于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临床诊断上,一般较为常用的是使用CT进行影像观察诊断,但也有部分临床使用MRI的方法来进行影像成像诊断的,只是使用MRI的方法其诊断价值少有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对比CT以及MRI两种方法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进行诊断,从而对两者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探究,也是为了探讨如何更好的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这种病症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提高。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明显表现就是出血,以及出现坏死的情况,以息肉或者粘膜慢性炎症为病理表现,血管出血后会容易出现血管增生或者血管坏死,部分还会出现水肿或者纤维的情况,在不断的出血、缺血、水肿、坏死并且新生血管增生等情况之中不断的反复进行改变,因此病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使用CT进行诊断时,一般使用全身CT扫描仪,对患者从额窦顶部到上颌窦底部进行增强扫描,并使用65%浓度的碘海醇,以2.0mL/s进行团注,并在使用CT扫描之后,重新建立软组织窗以及骨窗,含冠状位以及轴位等地方。临床使用CT对出血性坏死鼻息肉进行扫描,一般可以看出患者鼻息肉的具体情况,从额窦顶部到上颌窦底部的增强扫描中,可以看出病变的左侧、右侧以及双侧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出病变的形态是否规整,以及病变从上额窦口到窦腔的生长分布趋势,使用CT增强扫描,可以看出边缘的情况,并且CT平扫,可以对病变的密度进行分辨,看是否有密度不均的情况出现,或者软组织肿块是否有高低混杂密度的情况,在CT指在14~72HU的范围时,可以看出病灶处是否呈现钙状化的情况,对病灶的情况是轻度还是中度或者重度的情况有一定的判别作用,并且可以看出是否有低密度坏死区。在对出血性坏死鼻息肉的手术中可以看出,其病变的起源处往往都在上额窦口的附近,并且往周围扩散,病变部位会出现血块状或者深色血块状的肿物,还有一些组织会出现半透明息肉样的情况,这些情况在术后可以诊断出是否是出血性坏死鼻息肉的症状,但是在单纯的使用CT扫描来进行术前诊断的话,可能会诊断为霉菌性鼻窦炎或者内翻乳头状瘤等。使用CT扫描时,可以看出,出血性坏死鼻息肉多为单侧发病的情况,并且发于上额窦的情况居多,而始发于鼻腔的情况比较少见,这可能也与息肉的血供差异有关联,对上额窦以及鼻腔的病变情况进行CT平扫,可以发现不均匀且密度混杂的软组织肿块,而导致肿块密度不均匀的原因一般为息肉反复出血、有血肿、出现感染以及血管出现机化等,而如果在出血较多的情况下,使用CT平扫,可以从得出的图像中看出斑片状的高密度阴影,而后期病变的情况会根据病情的演变时期、病变时其内部的血管增生分布以及其他情况来变化。
        而使用MRI进行出血性坏死鼻息肉扫描诊断的话,进行头部线圈扫描,扫描后进行图像分析时,需要将所有扫描后得出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然后让几位影像医生进行分别的阅片,根据各自的阅片结果进行总结讨论,对病变的形态、大小以及部位、边缘等进行分析,如果意见不一的时候,经过讨论取大多数的意见为参考在进行下一步的诊断治疗。使用MRI扫描检测,也可以对病情的发病部位,具体为单侧发病还是多侧发病进行分析,如果是单侧发病,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右侧、左侧的具体发病情况,MRI扫描时,T1WI常以低信号为扫描参数,而T2WI则是混合着高信号来进行扫描,这样可以强化对病变具体情况的呈现效果,在扫描后,可以对病变侧部位可分析是否有出现阻塞性鼻窦炎的情况,或者上额窦是否完全有实变,并且周围如果有囊状液体或者积血影都可以从高信号中看出。并且对患者局部骨质是否缺损或者受累的骨质是否有受压变薄的情况,都能进行辅助判断。通过不同强度的信号扫描得出的图像,进一步对出血性坏死鼻息肉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为临床治疗前的诊断给出参考的数据。
        综合来说,使用CT扫描需要对水肿型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霉菌性鼻窦炎以及恶性肿瘤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判断,因为CT扫描结果对这些病变的具体情况分辨有一定的困难,而使用CT扫描可以在病变高低混杂密度肿块、结节状及团絮状和增强后病变内可见斑片状等特征性来增强表现,可以明确病变的具体形态、范围以及增强前后骨质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出血性坏死鼻息肉的临床诊断率,这是CT扫描对于这类病症诊断的优点。使用MRI扫描可以呈现出其结果的特异性,使用信号强度的变化,对水肿型息肉、真菌性上额窦炎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都能做到一定的鉴别区分,MRI在扫描时信号会比较均匀的呈现,而增强扫描之后,又会有明显的强化表现,同时,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展情况也比较迅速,多见于年龄大的患者身上,对患者的骨质破坏情况较为明显和严重,使用CT扫描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而使用MRI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可以看到T2低信号环的表现情况,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因此,CT扫描和MRI扫描都各有各的优势,而对于病变类型的具体判别,MRI更有临床应用优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