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 四川省自贡市643010
近几年,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现象逐步增多,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及组织结构均发生程度不一的退行性变化,为此不利于药物分布、吸收、代谢及排出,加剧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性,最大限度降低用药隐患,应当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身体机制、各项生理功能等,并依据药物动力学特征,遵循药理使用原则,为老年患者选用适宜、科学、有效的药物治疗,并结合用药情况及时调节剂量及疗程等,积极增强用药的规范性、可靠性与安全性,预防老年患者因用药不合理而诱发多种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png)
一、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1、药物代谢能力衰退
由于老年人群的年龄较大,其胃肠功能逐步减退,且胃肠蠕动速度减缓,不利于药物有效吸收。加上肝脏的药物代谢功能不断减弱,难以取得理想的药物生物转化效果,导致药物无法充分在肝脏内进行有效代谢。同时,患者的肾小管与肾小球相关功能与作用也发生退化,导致其药物排出效率下降,使得药物长时间停留于体内,提升了血液中含量,继而易造成药物中毒。
2、用药种类过多
由于老年患者的抵抗能力及免疫力水平均有所降低,增加了患病风险,因此若在药物治疗期间经常性联合使用多类药物治疗,使得药物与药物间不断进行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长。
3、滋补药与抗生素等滥用
虽然滋补类药物具有一定功效,有利于促进身体机能改善,增强免疫力,但是若滥用该类药物则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有相关研究提出,超量使用维生素C会进一步影响机体对维生素A的利用率。长时间服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菌群耐药性提升,从而加剧耐药菌感染风险。
二、预防老年人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
1、改善营养均衡,增强身体素质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佳,难以有效摄入充足营养,易导致营养失调,并可能出现维生素欠缺的情况,使得药物药性引发变化,加强了药物副作用。为此,应当积极提升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注重合理膳食,确保营养均衡。在适量的前提下,可针对性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2、避免用药量过度
老年患者在用药前需要了解必要的药物使用原则,同时医师在开方时应当全面考量患者的年龄、机能、病理及生理特征以及不同药物的相互影响,譬如,对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在择选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时应当明确患者有无前列腺增生、青光眼等疾病,如果未能全面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加以诊疗,则可能因选用某类药物治疗而导致其他疾病加重。
3、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老年患者的药物敏感性较高,即便是小剂量也可能激发药物毒副反应。对于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药物,更需要严格把控剂量。可考虑选取成年人剂量的1/5进行用药,随后逐步增多至1/4、1/3、1/2等,不过也有特别病例仅取用成人剂量的1/10,乃至1 /20。因此,在进行老年人用药指导时需强化个体差异,必须依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个性化的用药干预,并仔细观测用药反应,根据结果进行剂量调节,研究出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最有效剂量。
4、关注用药矛盾反应
部分老年患者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矛盾反应,即在服药后发生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反的不良反应,譬如使用激素进行抗过敏治疗,但是反诱发过敏反应;或是通过硝苯吡啶(心痛定)进行心绞痛治疗,反而引起心绞痛;或是予以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治疗,但是导致水肿症状加重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病理与生理环境变化所影响,为此临床医师需要慎重进行用药分析,并且加强服药后的观察工作,若出现不良反应则迅速进行减量或停药观察。
5、优化药物作用及血药浓度的监测
若医院有充分的条件支持,则可广泛给予血药浓度实时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临床检测方式加强观测,譬如采取抗凝药治疗后,可监测老年患者的凝血时长、尿镜检红细胞、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时间、粪便潜血测试等;对于使用地高辛、胺碘酮、奎尼丁的患者,可进行心电图检测,观测其P-R与Q-T间期;予以利尿药后,则可观测患者的Na+、K+、Gl- ;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则检测患者的血栓烷残、前列环素与白细胞分类计数等。
6、严格遵循医嘱服药
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因此必须强化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在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期间,不可未经医师同意而自行增减药物或停药,不然可能会造成血糖血压上升,使得病情不断反复,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此外,应当根据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严格根据说明书上注明的用药时间进行服药,有助于避免药物产生副作用。
三、总结
临床中在进行疾病防控及诊治的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手段。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衰退、脏器功能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用药的不安全隐患增多。此外,目前有一些医院多采用联合用药,继而加大了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在药物使用前进行权衡利弊,提升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