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9期   作者:刘国栋
[导读]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
        刘国栋
        西宁市生态环境局 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人员结合县域实际努力研判。基于此,文章以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为切入点,从环保设施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督、企业长效宣传等方面,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简单探究。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引言
        土地整理通常是指对区域内土地进行整体规划调研,明确其在结构、用途上的差异,之后再据此展开综合性的整理工作,使区域内所有土地都能够得到最优化、最合适的应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避免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这项工作虽然能够为土地效益的提升带来较大帮助,但如果过度关注土地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也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针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1土地开发整理当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1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也在持续的增加,人均的土地使用资源在不断的下降,建筑建设以及农业方面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开发和规划的同时如果只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环境进行严重的破坏。对生态环境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出现问题。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类慢慢的减少,生物的数量也会遭到破坏。打破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1.2影响水资源与周围的水环境
        在土地整治中,对水资源和周围的水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采用的是混凝土路面和沟梁结构,但是采用这种截弯取直的方法对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利于土壤水分储藏,对地下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产生了影响。另外在土地整治中,由于对水资源需求量在日益增大,但是地表水系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导致对水循环产生了影响,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1.3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和管控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尚缺少体系化、完备化的土地资源管理计划和控制措施,并且大部分管理人员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具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并不能紧跟时代进步的潮流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管理者在对土地资源开展管理和控制工作时,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局部成效,而不具备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在规划阶段没有达成对土地技术进行科学安排和计划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类型繁多的土地类型被混为一谈,没法对土地资源开展合理的安排和利用。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工作成本的增加,这对城市化进程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对策
        2.1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环保设施建设是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问题顺利解决的保障,相关负责人要集中力量,购置攻坚污染治理设施,为土壤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同时,相关负责人应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容,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力度。在这个基础上,以常态化土壤巡查为主要手段,持续推进秸秆垃圾焚烧、污水废水排放等污染治理、预防设施改进项目,全方位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改进任务,为土壤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开展提供充足技术设备支持。同时,针对本地存在的汽修行业危险废弃物问题,应设置专门的固液或者危废物质管理基地,切实实现危废管理专项整治,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此外,为保证现有生态环保设施与土地整理中生态环保要求相符,相关负责人应全力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收官工作。严格依据甘肃省、张掖市督察反馈意见进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并根据整改情况,开展数据库质量核查、普查数据库顶库、空间信息采集等系列工作。同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普查数据汇总、审核、比对、上报,为现有生态环保设施设备更新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2.2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机制
        受我国庞大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对于未开发土地的利用虽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但这一土地整理活动仍然是很难完全禁止的。基于这一现状,未来土地整理工作还需尽快转变思路,从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入手,对未开发土地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根据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展开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到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为本次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作出准确评价。这样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能够通过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直观显现出来,如果生态影响较大,土地整理所带来的效益低于生态价值损失,那么就需要对土地整理活动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反之如果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生态价值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则可以对该区域土地进行合理开发,以满足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土地资源需求。
        2.3科学合理的规划城镇
        当前阶段,我国的城市和乡镇建设同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异,就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战略规划,结合乡镇、农村、城市之间的资源,制定一个合理的土地开发模式,完善生产,寻找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当前很多的城市发展已经处在一个较为成熟的状态,城市的布局大部分都已经固定,即便如此,在发展过程中,还要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市的管理进行调控,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区域内资源利用到最大化,全面提高城镇生活质量。
        2.4集成先进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土地整治中,需要加强对先进技术应用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比如工业污染处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等等,从而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一是需要农村生态系统特点,对农业生产化肥和农药进行严格控制,更好的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二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通过采用自然式,增加河道与周边植被的水气循环,为植物提供水补给,构建可以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从而更好的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
        2.5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及集约化利用的加强
        在当前社会,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集约化意识还有待提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者可以适当利用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全方位地保护现有的农业耕地,保证耕地资源可以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还可以防止耕地资源被损坏,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要全面维持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并且在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地分析现有土地资源的拥有状况,及时寻找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以此为基础来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稳定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土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相关负责人应正确认识自身任务,对照标准,凝神聚力,切实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落细。同时,以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全力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任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土壤污染物处理能力,保证土壤环境质量达标,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路光超.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2):56-58.
        [2]夏凡.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6):232.
        [3]董宏伟.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水生态环境保护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6):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