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庆春
郓城黄河河务局 山东 菏泽 274700
摘要:纵观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其中基础工程施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亦对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使用寿命产生影响。所以对基础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开展,俨然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依据工程实际情况施行科学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可以进一步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也正因此,进行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深入探析,具有长远发展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1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处理特点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建筑占地面积广,建设工程量大,施工工期长,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2)建筑环境特殊,大部分施工位置交通不便且地形复杂,工程建设质量要求更高;。(3)由于建筑环境地理位置复杂,建设难度更高,对施工技术有更高的要求,经常出现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和无法掌握的施工环境影响。(4)水利水电建设在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基础建设强度。(5)人们日益增长的水电需求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不断完善现有技术并开发新的工程技术,推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基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这些基础处理特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对于每一个施工人员在技术上、能力上的要求更高,对于建设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更加重大。管理人员的每一个决策都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进度,专业的从业素养则是工程施工的质量保障。
2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1建筑地点的土壤稳定状况
决定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的是地基作业,如果出现差错,将会影响整个工程,其所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想象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环境大都有湍急的水流,或者是泥泞的软土,如果地基建在稳定性不好的地方,会减少水利水电设施的抗滑性,从而降低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外部抗压能力,最终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2.2地基渗透
这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第二大重要因素,如果渗透严重,它会破坏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地基发生龟裂,甚至崩塌,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2.3基础沉降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建设中,基础沉降现象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最难以预防的。对于基础沉降这一现象,我们要防微杜渐,每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沉淀度都有一个阈值,一旦基础沉降超过了这个阈值,那么整个水利水电设施都会产生破坏性的结构形变,严重影响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为整个工程的后续施工带来很大的隐患。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方法应用分析
3.1锚固技术的应用
针对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环节地基稳定性差这一问题,施工单位常采取锚固技术予以有效解决。锚固技术其概念为,在边坡或地基的岩层或土层中将一种受拉杆件的一端固定,这种受拉杆件的固定端称为锚固端(或锚固段),另一端与工程建筑物联结,可以承受由于土压力、水压力或风力所施加于建筑物的推力,利用地层的锚固力以维持建筑物的稳定。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锚固方式也不尽相同,以钻孔灌浆为主的方式常用于在天然地层锚固,锚定板和加筋土两种方式常被用于人工填土地层,其中锚固灌浆技术又存在简易灌浆、预压灌浆、化学灌浆以及特殊的锚固灌浆技术等多个种类。实践证明锚固技术能够有力地起到减少繁琐工程量,提升地基基础施工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作用,在解决地基稳定性差等问题时优势十分明显。
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全面掌握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强化勘测与图纸设计审核工作,在不同地质条件运用不同的锚固技术,以此提高基础地基处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解决基础地基稳定性差及抗滑性不足等问题。
3.2预应力管桩的应用
面对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环节出现的地基沉降等现象,部分施工单位也尝试通过运用预应力管桩技术提高地基承载力予以有效解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可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两大种类,地基基础施工环节常用震动法、射水法、静压法、锤击法等方式沉降管桩。实践经验证明,预应力管桩技术存在单桩承载力高但造价便宜,对各类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管桩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等诸多优势。预应力管桩技术常见于高层建筑项目建筑领域,用于解决不良土质等因素造成的地基承载力不足及压缩变形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领域应用环节还有待深入探究。
3.3水泥土的应用
一方面较之于其他工程,水利水电地基基础工程具有较强的水因素特点,而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水泥土又具有水硬性特征,因此水泥土十分适用于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环节;另一方面水泥土对主材料要求较低,除必要的水泥作为固结剂外,可就地取材,因此又存在质优价廉,施工简单等优势。因此面对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环节出现的地基渗漏等现象,部分施工单位尝试运用水泥土予以有效解决。实践证明,通过运用水泥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稳定性与承载力,使基础施工质量与效率得到根本保障。在灌浆水泥土时,需要将将其深度控制在50cm左右,使之既能够保障地基的稳定,又能够满足一定的承载力要求。因此施工单位要深度分析项目特点及地质因素,科学运用水泥土结局地基沉降等相关问题,以此提高水利水电基础施工工作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整个项目结构的运行安全系数。
3.4软土处理技术
挖出置换法:该方法主要是对工程某区域内的软土进行全部挖出,再填充无侵蚀性、无压缩性的材料,如灰土材料。重锤夯实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履带式的起重机将重锤吊至合适的高度,再将其落下,在重锤的重力下实现夯实土层的目标。排水固结法: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人工的方式实现排除基础表层或基础内部积水的目标,并且在自重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下达到加速基础内部积水的快速排出。
3.5墩身裂缝防治技术
墩身裂缝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层浇筑并埋两层冷却水管的方式进行,通过降低原材料温度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方式,达到对墩身裂缝防治的目标。当混凝土浇筑温度低于30℃时则无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温差超过25℃时则要采取降温,一种方式是利用冷却水进行降温,但是要将冷却水的进水温度和混凝土的最高温差控制在30℃之内。另一种方式是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降温的过程中使用保温棚,而不是在升温的环节使用保温措施。或者是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将土工布覆盖到模板的表面进行保温,待脱模后再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薄膜实现保温目标,同时将保温时间控制在15d以上,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控制在2.5℃/d以内。另外,重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合理降低水泥的实际用量,通过控制水化热现象,延长外加剂的实际凝结时间,实现降低混凝土结构最高温度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整体安全性与问题性。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中,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现状与具体特点,选择最佳施工技术进行规范的施工操作,并加强对整体施工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施工效果,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J].中文信息,2017(3):301.
[2]马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7):281-282.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涛.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19(1):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