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自然资源局
摘要:矿产资源是重要的非再生自然资源,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务必造成矿山环境的破坏;矿山环境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方面来看,地方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而矿山环境修复和治理则是地方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综合利用生态学、资源经济性原理及方法,对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进行探讨分析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山环境; 生态修复; 方法;浅探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物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矿产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物的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移动性,造成了人类在长期开采矿山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破坏了区域动植物系统,而且导致区域水系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毁损。所以,必须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这篇文章以矿山环境生态修复为研究要点,阐述了矿山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以及结合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必要性,对矿山环境生态修复进行一些研究。
一、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价值
矿山废弃地的出现,污染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还引发了一些地质灾害,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还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水资源的破坏也可能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被开发的矿区具有很多有害因素,尤其是重金属,重金属含量过高会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的分子结构。因此,修复矿山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现状
在近1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矿山开发飞速发展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对矿物资源的开采是人类活动中对地表景观和内部结构破坏影响最大的,大规模、无节制的开采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矿山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一些偏远的地区,由于采矿工艺不先进,并且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在采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管理方面的不规范,也加剧了对土地土壤和内部结构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若我国不进行及时的拯救和治理,使土地的生态恢复率大大降低。找出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矿产的生态恢复研究发展迅猛,被开发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也在逐步开展起来,为了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特点来因地制宜的制订并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最终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矿山治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治理技术也逐步成熟,比如采空区及尾矿库治理、煤矸石,矸石山的治理等。现有的恢复生态矿山的体系也逐渐完善,比如复垦与复绿技术、尾矿库安全防护技术等。相对成熟的技术、相对完善的体系才能为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修复区域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更好的融合,是国家可以健康长久发展。
三、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方法
1.明确生态修复目标
那么,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是什么?首先,在生态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怎么样的稳定修复呢?其次,修复以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生态系统结构呢?最后,如果可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达到比较好的生态功能,比如具有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等。从生态系统来讲,生态修复中追求的是物种多样性,这种修复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整体上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而言,则要考虑的是经济、社会因素,文化功能和群众需求等。矿山的环境修复不能仅仅停留在植被恢复上面,也要考虑在植被被恢复的基础上能够为在此居住的居民提供什么福利,例如净化空气功能等。
2.确保修复理念的及时创新
首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注重5大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贯彻,一方面促进矿山地质生态修复理念的及时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明确生态修复核心位置的基础上,确保修复作用的全面发挥,促进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逐渐向综合性的方向变化。除此之外,要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对生态修复的良好效果,及时展开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相关体系的更新与完善也十分关键,在增强项目资金利用率的同时,通过合力尽快达成矿山地质生态修复的目的,进而创建生态安全屏障。
其次,有关部门与相关人员需注重先进发展理念的落实。经实践证明,如此不仅能明显打破地质条件带来的约束,行业与专业屏障带来的限制也能被有效削弱,在推动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修复其他重要部分整合的同时,结合用地增减、新农村与城乡建设、土地整治、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防治、棚户区改造等重要建设工作,促进环境治理在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最后,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各区域地质环境相对而言差异也极大,相关人员必须根据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理模式与方法,进而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现如今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并没有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相关规范,这也是致使有关经费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选择地质环境与矿产各不相同的典型矿山,作为示范项目落实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非常必要,同时,若能实现成功经验的广泛推广,对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也非常有利,可以进一步推动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向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转变。
3.格宾挡渣墙修复
格宾挡渣墙是由机编双绞合六边形金属网面构成的箱形结构,其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铝锌合金钢丝(或同质包塑钢丝),由机械编织成双绞、六边形网目的网片。与此同时,技术人员还需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的结构,用作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网片钢丝通常需由锤炼过且热镀锌的软钢做成,如在低碳高镀锌或铝锌合金钢丝表面包覆上一层经特殊优化的高抗腐蚀树脂,其成品结构具有防锈防、静电、抗老化、耐腐蚀、高抗压、高抗剪等特点,能有效抵抗海水或高度污染环境的侵蚀。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成功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公路、铁路工程、堤防的保护工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同时,与一些常用结构比较起来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保护河床、治理滑坡、防治泥石流、防止落石兼顾环境保护的首选结构形式。
4.植生袋治理技术
植生袋治理技术就是向袋里装满土再将袋口扎紧待用,施工时需将带标识线的那面朝上,并垛放在工作面上,施工人员还需在植生袋上浇水并保持湿润,草生长时间约为10d。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需注重植生袋治理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点:(1)植生袋的内表面是由纸黏合而成的很脆弱,所以,在施工中要轻拿轻放,以保证草籽附着的完好;(2)植生袋一旦装土就不要再运输,以免搬上搬下及挤压弄坏内表面使种子脱落;(3)如果是在山石或砂石基面等坡度大的坡面上施工,一定要从底部开始,每隔1m放置1根硬PVC管,直径在3~4cm。
5. 矿区土壤基质改良
矿山生态修复的前提是土壤基质改良,针对土壤的团粒结构、土质酸碱度和保持水肥的能力进行相应的改良,从其他人员的研究表明,通过工程办法及其他措施对土壤剖面和理化性质重新构造,改良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生物种植。在实际操作中,矿山生态退化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普遍存在阶梯状地形、缺乏土壤、基质含潜在污染物等限制性因子。另外,退化区内基质保水能力差、肥力低、不利于植被着生。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结合矿山不同生态退化区内地形、水文、基质等环境因子特征,以及植被多样性、覆盖度等生态指标,建立矿山退化区不同区域内生态复垦植被恢复评价指标,确定各区域内植被恢复等级,绘制研究区内植被分布与修复图,确定关键修复区域,明确生态恢复关键节点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查明矿山生态退化区不同区域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限制性生态因子(水分、养分、风蚀等),明确矿山不同生态退化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特征,摸清植被演替规律及影响矿山退化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性因子。针对不同生态退化区特征,依据恢复生态学原理,采用再造生境法,对比并筛选防风固基技术、基质微生物改良技术、保水及养分调控技术等先期生境改造技术,综合利用养分调节措施改善微生境环境,并筛选适宜矿区尾矿库风、水蚀严重区的下垫面改善技术,形成矿山生态退化区下垫面改善与基质养分调控技术体系。
6. 其他修复方法
第一,恢复矿山植被典型技术。矿区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当地的植被,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治理人员应优先考虑当地植被表现及成长优势,优先选择成活率高,保持水土好的植被来恢复。在坡度较缓的边坡,利用当地草皮进行铺种,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目标种群。
第二,坡面排水及土壤整治。坡面排水工程主要针对威胁安全的坡面,根据边坡长度进行分段设置,降低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保证开采矿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土壤整治则是针对被开采的矿区废弃的区域,进行土壤修复作业,有效解决三废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矿物质的支持。我们应该重视矿山环境的生态治理,无论是在自然因素方面还是管理人才方面都要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完善关于矿产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科技投入到研制绿色工艺和设备中去。国家还应培养专门的技术性人才,在树立人们绿色观念,使国家社会得以长久稳定健康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绍良, 米家鑫, 侯湖平,等. 矿山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基于连续三届的世界生态恢复大会报告[J]. 生态学报, 2018.
[2] 黄明. 中小型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设计探讨[J]. 区域治理, 2018, 000(047):23.
[3] 谢婧, 李文.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策略[J]. 花卉, 2019, 000(012):279-279.
[4] 孙礼仁. 探析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生态修复新技术的应用[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9, 000(026):12.
[5] 罗明, 周妍, 鞠正山, et al. 粤北南岭典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与效益预评估[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6] 陈光娟. 浅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国科技纵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