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以湖北来凤县城市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16期   作者:王锋
[导读] 以湖北来凤县城市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理念的运用,
        王锋
        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523129
        摘要:以湖北来凤县城市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理念的运用,阐明设计思想同根同源、互可借鉴、相互变通的观点。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理念运用
前言
        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空间层面的工作范畴,也分属于两个学科。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拓展,在以往的注重物质环境、强调交通、居住、工作、生活等功能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以及注重文化的体现。而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同样在发展,更多的参与到“园林城市”、“大景观”等大区域的规划设计工作中来。其实设计工作本就万流同源,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在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上有很多的共同点,如“天人合一”、“生态共荣”,在城市规划中就可以理解为“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注重空间尺度、比例的把握,在城市规划中就是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等各种控制指标。在把握设计真正内涵的前提下,在城市的布局、空间的控制、功能的分区、形象的塑造等等方面,理念互通互用,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具有积极意义。
1、城市骨骼脉络与园林山水骨架
        古时在城市、州县等区域规划的选址中,有觅龙(对山脉的观察选择)、察砂(勘查山之群体关系)、观水(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及水流的形态和水质)、点穴(选择聚居点)的工作流程。传统的背山面水、山环水抱格局是一种理想而经典的城市居住模式,在现在新城区的城市设计中,对地形地貌进行考量,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布局,仍然是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园林规划设计中,首先强调在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构造山水骨架,然后创造一种视觉莫穷、往复无尽的园林意境。《园冶》就认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定义“园林”为“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一书中也谈及,“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湖北来凤县城市中心区恰恰具备了山环水抱的绝佳立地条件,作为一个规划设计者,如同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可以将城市设计结合园林设计加以发挥,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湖北来凤县以凤凰栖于翔凤山而得名,新规划的城市中心区北望老城区,以老虎洞河为界;南边与湖南省龙山县城区酉水相隔,立地条件极佳,地缘特征明显。规划中就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以翔凤山为背景,酉水河、老虎洞河似两条玉带,环抱中心区,以武汉大道为主轴,民族路与凤南路为两纵轴,组成城市的脉络,南北景观视域通透,从而初步形成城市中心区的整体框架,为中心区城市景观的塑造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可谓是得景随形、顺势天成。                                            
2、城市控制要素与园林空间尺度
         “万顷之园难在紧凑,数亩之园难在宽绰”,说的便是园林在布局的合理性、空间尺度的把握上是造园中的一个难点。园林中的建筑、山石、草木,其体量的大小、高低的对比、位置的选择,无不“煞费苦心”,惟有如此,最终结果才能体现“独具匠心”。
         小场域的尺度把握,在城市规划中转化为各项控制要素,如容积率等开发强度控制,重要节点的高度控制,也包括软性的建设指引;这些具体的控制要素,使城市规划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利于城市景观的营造,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休憩。
         来凤城市中心区以武汉大道为主轴,翔凤山和政府行政中心分别作为轴线两端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控制点,以和谐结构的形态分别组织政府职能办公区、行政事业办公区、文化娱乐区、现代风貌居住区、中心商务区和休闲活动区,产生一种线性生长的发展主轴。主轴线上的建筑高度控制分别在县委行政办公大楼和翔凤山高度的10倍距离(控制半径)之内,其建筑高度必须低于控制点高度。作为城市景观主轴的武汉大道,建筑后退距离为20米,整个中心区容积率为0.75,绿地率达60%以上。
3、城市集约经营与园林小中见大
         园林由于用地面积一般较小,其中又要模拟自然山水、布置建筑满足其使用功能,内容极其丰富,故而强调“小中见大”,有“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之说。实际上就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之上,山丘还要表现其“高”其“大”,水体还要表现其“远”其“曲”,空间表现还要有收有放、有虚有实,也正存在这种资源的限制,才凸现中国园林的妙处与精髓。
         而城市的发展同样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不可能无限的扩张。作为宝贵资源的土地,集约经营的理念是共识。
        在来凤城市中心区的规划中,我们提出了“集约共生的用地策略”。通过各种案例的比较、各种因素利弊的分析,促使政府打消了每个单位独立办公的最初想法。
        我们对地块用地性质的重新考虑,加以细分、整合,将相同性质用地组合到一起、少量混合,采用组团式布局,单栋建筑的使用形式为联合办公,从而以集约、复合、立体为特点,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提高了休闲绿地的比例,节约了土地资源,形成能源、人力、交通的高效利用,城市空间舒展、灵活,又具现代感。
        这种集约用地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园林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不仅满足居住的功能需求,还创造了“咫尺山林”的自然山水景观。城市规划在用地范围内要满足工作、生活、交通等各种需求,同时需要尽可能的创造优美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率,也就是“大地园林化”。
4、城市地域文化与园林人文精神
         中国园林讲究意境,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寓“全”于“不全”之中、“无限”于“有限”之内。这种意境的产生,体现了造园者个人的情趣修养、思想学识,甚至是人生观。
         而个体精神群体化,就是文化的形成,因此城市设计中同样注重对城市原有特色环境和历史资源的挖掘、历史文脉的延续,同样要求展现民族的风貌、城市的地域文化。
         来凤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同时来凤因凤凰栖息于翔凤山而得名,“凤”文化是来凤特有的地域文化。中心区的规划设计表现了来凤人民自强不息、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表现为“凤”文化中的“和”、“美”、“吉祥”。
         “和”在于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融。翔凤山既是景观的背景山,又是城市的“绿肺”,以其为源,三条绿轴延伸、渗透到中心区每一个角落;公共配套设施的分享也是“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建筑的组团布置,形成围合、半围合的空间,如同和睦的大家庭。
         “美”在秩序、节奏、匀称、功能明确。科学的交通布局产生通行的秩序,天际线的变化产生美的节奏,建筑体量的匀称产生美的尺度,功能分区的明确产生美的工作和生活。
         “凤”文化中的“吉祥”其实也包含着“和”与“美”,在我们的规划中,翔凤山公园以“凤”的形态构图,山的最高点有“凤冠塔”,通过平面、立体的吉祥图案,表现来凤人民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这些处理手法,使来凤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中心区的城市功能更加合理,一个特色鲜明的生态边贸城市新形象呼之欲出。
(总平面图)

结束语
        来凤县中心区规划方案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方面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在宏观上加以科学把控,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景观上的精致和美,将园林设计理论融入到城市设计中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