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玉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 要:高校大学生党支部是面向学生群体,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党员教育培养、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大学生党支的党建工作、作用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党支部的组织力建设情况,关系到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努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充分发挥好政治功能,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词:高校,组织力,大学生党支部
一、组织力概念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的党建工作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应以组织力提升为主要内容,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高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学生群体中最优秀的组织,提升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和党建工作水平对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组织力指的是:组织团队在设计、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合力。常表现为组织整合人力、物质、社会资源,而实现一定目标的能力,多用于管理学范畴。在基层的党建工作实践中,组织力可以定义为: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党支部的中心工作目标、所承担的职责使命过程中,自身具有的调动凝聚党组织资源的能力。当前,党支部组织力成为其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战斗力强弱的重要考量标准。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强弱,也将会直接影响其党建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实效性。严重影响着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模范榜样作用的发挥,因此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首先将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党支部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更高的工作标准,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工作实践方式,提高党建工作效率。但在党务实践工作中,大学生党支部设置还是以“横向”或者“纵向”两类为主,即以“年级班级”和“系别专业”进行划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原有党支部设置方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第一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分制趋于成熟,以及大部分高校采取大类专业招生,进行一年专业课程学习后,再依据学生的志愿和成绩重新选择专业,导致的后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年班级概念淡化,年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弱化。第二学生党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各专业学生党员分布不均衡,同时高年级学生党员数所占比例较高,低年级党员较少。第三高年级的学生党员进入毕业季后,更多的专注于考研、实习、就业等个人发展中,无法在党支部工作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导致党支部组织管理弱化,无法有效提升党支部组织力,起到了负面的示范效应,且形成了一种非良性循环。
(二)大学生党支部支委班子战斗力不强
“党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委班子”,当前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一般包括支部书记、组织和宣传委员,主要有教师、高年级党员学生干部担任,支委会担负着教育管理和引导学生党员的重任。支委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支部党建工作的水平。现在大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居多,也有少量年轻专任教师担任,党支部支委会的两名委员一般都是由好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教师层面:年轻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参加工作时间短,党建工作经验缺乏,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够专注于支部党建工作;学生层面:担任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经验和思想认识不足,在支部党建工作和自身事务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学习和社团工作中,特别是面临考研就业时,不能够将支部党建工作和自身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好。同时,由于学生党支部流动性强,面临着学生支委任职时间短,且需要每年更换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支委会和学生党员队伍的“引领、带动、支撑”其他工作作用的发挥。
(三)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不深入,成效不佳
在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支部能够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自上而下的开展好本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发展转正、“三会一课”,专题学习教育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学生支部的组织生活仍然停留在组织开会,传达文件精神,甚至组织生活形式不严肃不严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色彩单一,缺乏创新,内容枯燥,学习基本处于浅层次水平,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缺乏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品牌活动,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党员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有部分学生党员参与度不高,对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甚至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党员,他们往往忙于考研和求职,不能将精力投入到党支部工作和活动中,往往满足于完成学习任务,不注重学习效果和深入思考,采取应付态度。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导致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随意、松散,缺乏有效地管理和规范。
(四)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2014年6月根据《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制定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已经迎来了“00后”的大学生,他们青春阳光,自信开朗,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大学生党员应该是党组织发展中质量最高的群体。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和职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也接受者更多方面因素的“诱惑”和“考验”,当前大学生党员群体总体较好,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第一、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制度十分完善,但面对党员的“全过程、不间断”式党性教育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党员转正后,预备期间的教育培养,相比较发展前要求宽松很多;第二、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性较强,距离思想入党还差很多,入党目的不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和工作需求;第三、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西方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冲击,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甚至产生动摇,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诽谤造谣”言论,不抵制、不敢于亮剑。甚至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不能够积极履行党员义务,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好党员的模范榜样作用。
三、高校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一)科学合理的优化大学生党支部设置
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高校大学生党支部的优化设置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文件规定开展,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不同高校、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创新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激发党员活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时间与探索中,除了按照年级或专业设置的传统形式外,还出现了以下几种党支部设置方式:1.依托“科研实验室、课题组或竞赛团队”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年轻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2.以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为单位组建党支部,由社团指导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组成;3.为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根据某项重大专项工作需求组建临时党支部,如教育部XXXX专业工程认证服务党支部。三类不同的党支部设置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是对党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和探索。将专任教师、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根据工作需要和兴趣爱好组建新的党组织,有助于信息沟通,减少信息传递隔阂,增强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好老党员的教育引领作用和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不仅拓展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同时有助于增强高校协同育人,提升高校全面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二)选优配强支委会,提升党支部政治领导力
大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强不强,关键看支委会和党支部书记强不强,尤其是党支部书记扮演者领头羊的角色,同时支部的政治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支部组织力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以某高校为例的调查研究中,该校共有学生党支部77个,经充分酝酿和选拔考察后,其中由专任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为5个,管理岗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为6个,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为43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为23个,支委均有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经过横向对比后,由教师担任书记的党支部在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教育培养和党组织生活,以及党支部的文化氛围、团队稳固性和工作活力都要远远高于由学生担任书记的党支部。特别是由辅导员担任书记的党支部,具备有政治素质过硬、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很强,以及与本职工作结合紧密的特点。在党支部建设工作实践中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做好大学生入党的引路人,并能做好党支部委员的培养教育,维系好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规范党组织生活制度,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
高校大学生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支部的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循《党章》的规定,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认真开展好政治理论学习,学好党章党规,加强对支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的发挥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课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用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和文化武装头脑,特别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在党组织活动实践中,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创建学生党建品牌活动,如开展党员服务示范岗,党员结对帮扶活动,支部党员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等。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体系、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开展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也只有将党支部组织生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党支部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高校全面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巧慧.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有效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5).
[2] 杨帆.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6).
[3] 石清云,高翠田.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118.
[4] 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