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623000
摘 要:在中等语文学习阶段,抒情文学十分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教材中涵盖了很对相关作品。所以,强化对学生抒情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分析抒情文学作品可知,意境是作品表达艺术美的关键,学生务必要掌握分析作品意境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即对抒情文学的意境展开了剖析,以期相关人员能够借鉴。
关键词:抒情文学;意境;把握
所谓意境,主要是指情境和意识。其中,意识是指抒情文学作品中,作者用此来表达个人意志情怀的总称。然而,个人思想的表达大多要将实际生活作为依托。简而言之,情境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若没有情境,相应的意识表达也不会存在。可以说,在抒情文学作品中,意境是很重要的内容,在散文和小说等中体现较为明显。
一、抒情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达以及塑造分析
通常情况下,针对抒情文学作品来说,其意境的表达主要是将情景交融当做载体,不论是在诗词、散文方面,还是在抒情小说上,都需要依照这一原则。比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将作者的眷恋之意深刻彰显了出来,同时也暗含了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是内容与“故都”融合在一起,暗含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科学结合的一种意境。“故都的秋”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在课文中,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深层次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对“故都”的自然风貌展开了赞美,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深切抒发出来,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忧郁以及孤独的心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能够了解作者的个人际遇以及在心里投下的阴影,从而让故都的秋的品味者夹杂着一些苦涩。
一般而言,意境相比于常规意义上情境概念要相对广泛。“意”字涵盖了文学作品中的很多内容,包括:情感、思想以及主题等,而“境”除了会代表一些常规的的景物之外,也将文学作品的境界囊括在内。同时,意境除了会在文风空灵散文以及诗歌中所体现之外,在任何抒情作品中都会有所彰显。比如:在《雄关赋》中,作者就描写了自己凭栏遐思时的所思、所想以及所见,表达具有较为丰富的意境。在相关作品选段期间,作者并没有侧重对景物的描写,而是借助了普通叙述方式,进一步将意境展开,营造深入塑造的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进而将自身的爱国热情充分表达出来。
抒情作品中意境,可以通过文章塑造的有限画面以及场景,进一步让读者大胆展开遐想,保证在阅读作品期间,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感悟和启迪。与其他直接性的说理和叙述不同,在情感的表达上,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也会有所体会,了解其并不是实体形象。因而,抒情作品的意境是含蓄且隐晦的,并且深藏不露。
二、抒情文学作品中意境的把握分析
在抒情文学作品,意境不仅可以让作品更加有内涵,同时也会将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融入其。因此,只有完全的融入到作品中,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才可以让精神财富长久流传。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艺术需要人与人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如果一个守财奴,利用较为抒情的方式来怀念自己刚刚失去的钱财,那么即便是抒情表达出来的的意境,也不会深深地打动人们。针对这一现状,主要是因为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合理,无法被当作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交流的方式。所以,在抒情文学作品学习和阅读过程中,需要明确作品的意境,精准掌握,不仅要求创作者要具备较强的艺术修养,同时还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对于生活经验,其是为作品的意境表达构建感情的基础。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就将亡国的悲痛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出来,能够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可以说,如若作者没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身的感情积淀也不会丰富,无法在感情上与读者产生共鸣。
在抒情作品中,意境创造本身较为复杂,不仅需要简单的文字堆砌,同时还要保证作者具备较为良好的语感,能够熟练利用多种文学表达方式,确保作品的意境能够完美呈现出来。比如:在《雨中登泰山》散文中,就采用了写景叙事等手法,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独创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雨中泰山艺术境界。通过文章“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这一部分,深深表达了作者想到泰山的迫切之情。通过对文章的整篇分析,作者写登泰山时遇雨,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通过对雨景的描写,深层次的写出了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因而,如若作者的艺术修养不高,则很难领会到意境的旨趣,学生也无法深层次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
针对中等学生,在对语文课程学习期间,对于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学习非常多。因此,在对抒情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确作品中包含的意境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意境,能够深度理解和认识作品的内涵。同时,学生也要熟知抒情类文学作品是采用何种方式将意境呈现和表达出来的,确保自身写作水平在有效提升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柳路涛.抒情性文学作品意境的当代意蕴阐释分析——以苏轼《定风波》词为例[J].语文学刊,2019,000(007):74-74.
[2]王开志.抒情文学作品教学关键的一环——谈谈意境的鉴赏和把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