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聪玲
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浙江青田,323901
【摘 要】课文是语言规范、文质兼美的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语文教学中,追求“一课一得”,教师要以课文为例子,选取教学内容,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基于文体寻找例子、根据目标精选例子、分析单元整合例子及渗透写作挖掘例子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课文 例子 一课一得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一直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研究与争论的焦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凭借课文实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教材只是用以教学的素材而已,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我们到底要教什么,教到怎样的程度?教学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将教学点选择的视角定在“以课文为例子”,“用课文教”,一篇课文落实一两个教学目标,“一课一得”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有效。
那么,怎样以课文为例子来实现“一课一得”的语文教学呢?
一、基于文体,寻找“例子”
以课文为例子,首先应根据不同文章体式的特点,围绕“怎么写”,进行语言训练及写法借鉴等。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用课文内容印证许多‘例子’: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情节与细节;背景与场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神情描写与心理描写;虚写与实写;顺叙与插叙……”
李白的诗歌《行路难》可关注用典、映衬、炼字、诗眼等教学“例子”。学习诗歌,要以“读”为本,以意象、意境、诗情为教学点,八年级下册李白、杜甫的诗歌不妨从“情” (诗言情)入手,领略他们或豪放或沉郁的诗歌风格;也可从“志” (诗言志)入手,感受他们心怀天下的壮志情怀。
《荷叶 母亲》,是冰心借物喻人,歌颂母爱的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入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文中营造的诗的意境,感知画面美。)第二,悟情(通过品词赏句,深入研读,引导学生把握莲叶和红莲的形象及字里行间蕴藏的作者的情感。)第三,延情(学生情感体验有所触动后,适当拓展,联系生活,深入体味母爱,并仿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掌握“入境”“悟情”这种学习散文诗的有效阅读方法。
非文学作品一般思维严密,思路清晰。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就是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范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抓段落中心句来缩写课文,用这个“例子”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是能培养学生阅读非文学作品时的抓住中心句、筛选信息及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精选课文中 的“例子”进行教学,“一课一得”的课堂便有了抓手。
二、根据目标,精选“例子”
如果一篇课文有许多的教学点,要在一两节课中全部训练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学生特点、课文特色进行筛选。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以后要安排的,就可以省略。
《生物入侵者》一文,可教学的“例子”有多个: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默读与速读,筛选信息等。而这些教学内容在前面课文已有过训练,这时我发现课文中有多处举例说明,所以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把握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所举例子要与说明事物紧密相关,通过对比知道有精确数字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把握,同时进行了有效思维训练。
基于教学目标及课文编排规律和意图,删繁就简,追求一课一得,“例子”的教学功能才是实在而有效的。
三、分析单元,整合“例子 ”
课本每个单元都是按照一定主题编排的,可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课文特点,创造性的使用课文,整合“例子”,设计教学活动。
比如,在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中,我对《春酒》《端午的鸭蛋》这几篇课文进行整合,提炼出“品赏语言“这个例子。从每篇课文中挑选出意蕴深厚的典型语句,引导学生从品赏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方法等角度赏读,并运用语言的鉴赏方法拓展阅读了《父亲进城送梨》《苦瓜》《用你爱我的方式爱你》等文章,效果不错。
又如,在九年级议论文教学前,发现学生对于议论文很陌生。于是,我从苏教版教材中选择了《说勤》一文作为教学的前奏。这篇课文论点明确,运用许多事实论据,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议论文,是一篇很好的“例文”。我根据文章特点,确定了“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中心论点”及“领会事例如何有力论证论点”两个教学目标。学完此文后,再学习议论文,学生对“论点”“事实论证”的后续学习也就得心应手了。
单元整体教学,提炼出群文共同的“例子”来教学,节省了课时,每节课学生都学有所获,提高了“一课一得”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渗透写作,挖掘“例子”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可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要充分挖掘课文在立意、选材、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例子”,进行写作训练。
莫怀戚的《散步》,文章只选取三代人一次散步这件小事来写,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展现……教学可引导学生学习从平常生活中挖掘深刻主题,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写法。
《台阶》一文,父亲造屋过程略写,而造台阶过程却详写,这样取舍材料完全是为了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造高台阶是父亲一生的追求,反映了他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由《台阶》的详略安排,引导学生学习紧扣文章中心来选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雨之歌》,模仿写《风之歌》《小草之歌》《云之歌》等。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运用插叙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运用的先抑后扬手法。学习《孤独之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
以课文为例子,实现“一课一得”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细读文本,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找学生需要的,学生困惑的,适合学情的有价值的“例子”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这些“例子”发挥举一反三,以一代十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4〕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胡聪玲, 1980年11月,女,汉族,湖南省桃江县
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