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园林与建筑改造设计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刘丽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将中国山水园林中的元素结合在建筑的改造设计中。
        身份证号码:14020319870519xxxx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通常会将中国山水园林中的元素结合在建筑的改造设计中。将山水园林的元素提取出来,作为建筑的元素或者将建筑置入在中国山水园林中,形成新的“造景”文化的特色。自然景观元素,植物,亭台楼榭等都可以称为造景的要素,也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场所特色。
        关键词:中国山水园林;建筑改造设计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城市公园绿地已经不仅仅是人们休憩游览的场所,更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许多城市原有的公园绿地逐渐无法满足城市文化载体的要求,无论在规模上、功能上都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少城市近年来对原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改造手法多样,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
        1山水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及特点
        山水园林建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曾经出现很多著名的山水园林工程,这些山水园林工程不但具备较高的建筑价值,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山水园林建筑也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山水园林建筑设计也实现有效发展,然而目前的山水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并不十分理想。在现代山水园林建筑建设中,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山水园林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其建筑功能及艺术效果的设计,并未真正重视其具备的文化内涵,所其设计的山水园林建筑往往缺乏文化品位,只是作为简单的建筑工程看待,这不符合山水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及特点。有些设计人员虽然运用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然而由于设计中缺乏文化元素,也会导致整体设计效果不理想。山水园林建筑属于我国比较独特的一种建筑类型,在实际建筑设计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山水园林建筑工程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于山水园林工程的整体布局比较重视,需要合理布置山水园林内部的各种元素,从而使山水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山水园林建筑设计比较注重意境,通过合理布局及建设,营造出一定的意境美;再次,山水园林建筑的整个格局通常都比较小,但是所包含的各种建筑元素却比较多,也就需要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合理应用各种建筑元素,因而对于设计水平也就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能够合理设计。
        2中国山水园林与建筑改造设计
        2.1园林建筑设计中传统空间理念应用
        在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空间文化属于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所体现出的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对周围自然景观的利用。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为能够更好体现这一文化传承,设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空间理念,也就是在设计中,应当对园林内部元素与周围自然环境元素进行融合,使园林与周围景物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空间元素的作用,而这一点也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合理搭配不同的自然景观与园林建筑元素,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够实现更好设计,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文化传承。
        2.2公园道路系统的梳理,组织交通
        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水体、植被、已存在的建筑物及历史古迹,结合原功能分区本身的特殊要求,在经济、适用、美观的前提下保留利用大部分原有道路,对主入口、次入口及部分道路进行了调整,使公园的道路系统更加完善、合理。例如在主入口、次入口处对原道路进行了删减,使其取到更好的引导游人、延长景观路线,组织交通的作用。原主干道在穿越水体处以汀步形式出现且步距较大,不能保证交通的流畅及游人的安全,在改造中改为以平桥的形式连接。通过道路的改造,加强道路的串接作用,创造出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和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使其真正做到“得景随形,步移景异”的效果。

结合道路的改造,根据功能的要求,在公园的一些场地上进行了拓宽和增设,采用以青石板、花岗岩为主的材料铺设。在公园主入口和次入口增设两个停车场,材料为多孔植草砖,达到改善原有停车杂乱和困难的局面。
        2.3对园林建筑的改造与新建
        公园原有建筑形式、色调在绿地中比较张扬,遵循设计理念、构思把其改造成古典建筑形式,使其含蓄,融入绿地。新建建筑均以吴越文化和范蠡典故设计,如通越阁、西水驿、名媛馆、响屐廊、醉李榭、浮碧亭、陶朱公亭等。并对原有建筑中3个亭子、1个厕所因其造型过于突出且与整体环境和设计不协调而被拆除,其它建筑采取外立面改造的方式和功能重新定位的手段,使它们焕发新的光彩。整个公园中的建筑都采用古典建筑形式,与范蠡湖周边环境取得协调,折射出嘉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2.4位置
        山水中的建筑既是人的立足点,也是观赏对象。建筑为堂,为室,为廊,为墙,为亭,为榭,穿插于山水中,与山水形成互动:建筑因山水而存在,山水因建筑而有意味。“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山水的尺度决定了建筑的尺度。“极目所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通过建筑的收放开合营造出“我”的景境。在山水与人的互望互动中,山水的意蕴与人的价值凸显。山水因建筑而人文,建筑因山水而独特。“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建筑的形与名相契合,而名是与其位置紧密相关的,而位置则又与山水相关。山上坐楼阁,水边为亭榭,醉翁亭、黄鹤楼历经千载而其人文时空意象依旧跃然纸上,让人情动于中。因境而情,因情而文,因文而传,亭楼虽不复存在,但建筑山水时空意境仍历久弥新。
        2.5元素
        自然山水的熏陶与山水文化的传承使中国建筑既注重使用性、便利性,同时又超越实用性而独具意象性、审美性。建筑元素如门,被赋予了极强的象征意义。门作为两个空间的沟通与隔断,具有重要的时空含义。“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一种门的艺术。”中国建筑中“门”有着十分丰富的形式与内涵。有墙门、洞门(城门),也有实门、虚门(牌坊)。实门可以穿越,虚门成为象征。门既可以作为主体景观,又可以作为景框,取景对景。由于中国建筑的内院式布局,大门成为外在表现的唯一主体。大门的型制与装饰赋予大门丰富的社会及文化寓意。除了门以外,其他建筑元素,如窗、阶、栏、廊、墙等相互组合搭配,使建筑形态丰富细腻,同时也起到点景、框景、借景、暗示、引导、过渡的作用。
        结语
        中国山水意识奠定了中国文化以形写意、观形取象的艺术共识。自然山水的虚实相生,阴阳相济,远近相对,曲直相应,动静相宜,高深相伴,使人在自然观照中有所领悟。中国文化注重直观体会,中国的形线文字以线写意,以图画道。与山水成象相仿,中国象形文字寓意深远,不仅有表面之象,更有本质之象,是极富生命力的文字。以线勾形、以形写意的形线艺术使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与园林相贯通,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艺术境界。中国山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山水在中国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审美的,在自然的山水中形成了中国园林建筑。其造型、形态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它们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诗意的山水人间画卷,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寄居山水,寄情山水,山水成为人的精神寄托。美在山水,美在精神,中国园林表现了对山水精神的向往,成为了空间里最美的诗。
        参考文献:
        [1]徐文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9(04):17-18.
        [2]叶瑾,莫艳,臧胜贤.传统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119.
        [3]刘鹿璐.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22):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