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洪绶艺术成就的美学思想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李瑛瑛
[导读] 陈洪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以人物、肖像画声名最盛,清人张庚评其为“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李瑛瑛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

        摘要:陈洪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以人物、肖像画声名最盛,清人张庚评其为“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效法吴门者,从刻画细丽流于柔靡,细眉小眼、弱不禁风的仕女,千人一面,生气渐失。而浙派人物画亦面于两宋藩篱,继承多于创造,渐入粗简陋略。针对画坛现状,陈洪绶不趋时流,独辟蹊径,锐意创新。他的人物画以历史故事、社会风情为主,同时还从汉代石刻造像、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融会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奇古、别致的风貌。他所绘的《离骚》《九歌》《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由名工镌刻成版画,付梓刊印,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明清画坛上,陈洪绶是一个怪杰。他性格怪僻,画亦怪异,无论人物、花鸟、山水,皆能突破前人成规,自创独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画,更是大放异彩,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陈洪绶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颇受追捧,屡创佳绩。他的一幅《执扇仕女图》,在上海朵云轩2004年秋拍中,以1300万元成交;他的10开《花鸟册页》在中贸圣佳2004年春拍中,以2860万元的天价落槌,创造了当时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纪录。
        陈洪绶生于浙江诸暨枫桥的一户平民之家。他少有奇才,酷爱绘画,据说4岁时就在墙上画过八九尺高的关羽像,令人大感惊讶。10岁时即拜杭州武林画派领袖蓝瑛为师,有“出蓝”之誉。14岁他的画出现于市面,便有人购去。18岁时又拜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刘宗周为师,在其“独慎”学说的影响下,立志做一个具有独立坚强人格的人。21岁中了秀才,不幸爱妻病故。于是离家北上,在京津逗留,不久无功而返。虽有报国之志,但科场屡屡失意,仕途落魄。1639年,陈洪绶再度进京,总算进入了国子监。因皇帝赏识其画,召为舍人,为皇宫临摹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并有机会得观内府藏画。“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陈洪绶,自此技艺大进,驰名京师,一时间王公贵族皆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然陈洪绶深感朝廷政治腐败,风雨飘播,毅然决定南归。返乡后,寓居绍兴青藤书屋(徐渭故居)。1646年,绍兴沦陷,陈洪绶拒为清人作画,逃至山中,一度皈依佛门,改号“悔迟”“云门僧”。晚年在杭州等地以卖画为生,驰骋画坛,名冠一时,与前辈画家崔子忠齐名,时称“北崔南陈”。清顺治九年(1652),卒于绍兴
        
        陈洪绶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版画方面。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萧的传世木版画以山水为佳,而陈洪绶则独霸人物画坛。陈洪绶所作版画稿本,主要是书籍插图和制作纸牌(叶子)用,著名的有《九歌图》及《屈子行吟图》十二幅,《水浒叶子》四十幅,《张深之正北西厢》六幅,《鸳鸯冢娇红记》四幅,以及他逝世前一年所作的《博古叶子》四十八幅等。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他所创作的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有经典之作。
        《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另一组版画精品。陈洪绶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这套图一出世,不仅民间争相购买而且博得了一班文人画友的交口称赞。明末,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以致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西厢记》是陈洪绶给书籍作插图最多的一种,流传有张深之的《正北西厢》、李吉辰本《西厢》及李卓吾《评本西厢》三种。张本的六幅插图中,第一幅为莺莺像,其余直接描绘原作内容有《目成》、《解围》、《窥简》、《惊梦》和《报捷》五幅,出色地表现了陈洪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博古叶子》是陈洪绶去世前一年所作。由陈洪绶的好友、明末徽派最著名的刻工黄建中所刻。这套图共四十八幅,黄建中的精湛技艺,与陈洪绶的设计堪称珠联璧合,忠实地展现了老莲晚年的画风和精神状态。人物造型和线条要比壮年期高古,人物头大身短,显得颇有稚趣,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壮年期那样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其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
        曾经一度出家的陈洪绶,对于道释图像也多有涉足。《无法可说图》画一罗汉,高鼻深目,面颔奇异,手把藤杖坐在顽石上。罗汉耳孔穿环,嘴唇微启,似乎正在向面前跪拜之人说法。这一跪拜的人形貌也颇奇异,神态专注而虔诚。人物造型很可能受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影响,并经陈洪绶特有的变形处理,古朴率真。《观音像》是他晚年的另一幅佛画精品。图绘一男相观音,身披白衣袈裟,手执拂麈,端坐菩提叶团上。细眼长眉,方面阔耳,雍容大度。其风格状貌,一如论者所谓“躯干伟岸,衣纹细劲清圆”。画面上方以一半篇幅书《心经》,字体劲秀,末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
        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鲁迅早在壮年就着手于陈洪绶作品的搜集,晚年还预备把他的版画介绍出来。这一切,都说明了陈洪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一、在中国美术史上,独立创作一组个性极强的历史人物而达到特殊效果的,《水浒叶子》是显著的里程碑;
        二、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叶子成为他人物画作风的有力说明,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
        三、他利用各种作画技法适应不同题材,如用折笔或粗渴之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用游 丝描表现高古,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陈洪绶一生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作品集。
        陈洪绶的花鸟画有两种画法:一种由宋代画院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勾勒精细;另一种则受晚明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影响,渗以水墨,用笔洒脱灵动,兼工带写。他的花鸟画注重造型,运笔圆润,傅色古雅,曲尽花鸟虫草之生趣。
        陈洪绶的山水画,笔法苍老润洁,树干殊形异状,倚斜交错;山石多用水墨皴染,层次分明;又以细线勾画浮云、流水,更强化了画面的装饰效果。陈洪绶的绘画,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美学品格可概括为:构图的寓意之美、笔法的韵味之美、造型的夸张之美和设色的古雅之美。
        
        一、构图的寓意之美
        陈洪绶的作品,布局经营不落俗套,打破常规,求新、求奇、求变,于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善于别出心裁地安排和处理描绘对象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和“有意味的形式”。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女仙图》、《杨慎簪花图》,是陈洪绶人物画中的杰作。

前者采用的是一种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图中山石之顶与女仙、侍女发髻在视觉上连成三角形的斜边,作为主体形象的女仙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整体给人以稳重、坚实之感。而物象的大小、高低,在变化悬殊中达到和谐统一,将天地之精灵意蕴其中,令人肃然起敬。后者采用类似“一江两岸式”的构图,在古代人物画中实属罕见。画中的杨慎是明代一位奇才。嘉靖时,因聚众哭谏获罪,谪戍云南。此图写杨慎被贬后,用胡粉敷面,在头发上插满鲜花,携妓招摇的情景,将这位失意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近景为山石、野草,中景为主次人物,背景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画家为赞美主人公的高风亮节,有意在近景和中景之间以空白相隔,造成画面的深邃感,大大增添了画面的无言之美。
        在陈洪绶的画中,梅花、莲花、水仙等具有中国传统情结的自然物象,往往通过构图的巧妙安排,赋予其独特的美学品格,蕴含深层的寓意。南京博物馆所藏的《荷花湖石图》册页,是一幅借物抒情、强烈表现自我的佳作。写湖中奇石,形质诡异倔强,傲然屹立;石旁探出几株老莲,蓬勃向上,迎风舒展,绰约如仙。此图以垂直取势,却不为成法所圃,莲花主茎透过石洞或藏或露,形不连而意连,给观者留下联想余地;而奇石与莲花的掩映、莲花与浮萍的呼应,使形象主体蕴含的“内美”,令人更加神往。
        以其作品《升庵簪花图》为例,画中共绘三人,杨升庵走于最前,两仕女紧随其后,男子形象额宽脸肥、头小身大,身宽体胖,不具有古代男子的所追求的俊俏身姿,画中女子身材纤细,表情诙谐,一反唐朝仕女的雍容华贵。结合画中主人公生平事迹,不注重人物形象的美化描绘,衬托出主人公桀骜不羁的个性。
在作品《老子骑牛图》中,于以往描绘古代先贤的美化形象相比,老子被描绘成秃顶老头,身材瘦弱,形象古怪,突出的是老子强大的精神世界。


        二、笔法的韵味之美
        中国画以线造型,“六法”中将“骨法用笔”置于“应物象形”之上。早在魏晋隋唐时期,铁线描、兰叶描、游丝描和琴弦描等技法已十分成熟。陈洪绶的画在线描、勾勒方面,善于从篆、隶书法中提炼出极富表现力的因素,线条的运用,或若行云流水,或若春蚕绵绵吐丝,或若折铁顿挫方硬,真实而美妙地展示了所绘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运动感和韵律感。在人物画中,他以刚劲、曲折的铁线表现武士,以飘逸、洒脱的笔法描绘隐者,以淡雅、细柔的描法画仕女儿童;在山水、花鸟画中,他以凝重苍润的用笔画山石、树干,以细劲流畅的笔法描绘花卉虫草,浓淡疏密,各臻其美,气概成章,意蕴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斜倚薰笼图》作于1639年,其时老莲用笔由粗壮、流畅而多方折转变为以细柔、圆劲、凝练为主。图中那些描绘不同形态的圆弧线、波纹线、蛇形线等,通过起伏、流动以及粗细、疏密、快慢、曲直、干湿等变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时辈的装饰意匠,创造出古典东方女性美的经典。线条所蕴含的如水柔情和悠悠思绪,令观者浮想联翩。
        《阮修沽酒图》和《达摩禅师图》是陈洪绶两幅个性鲜明的力作,在线条的运用上,高度概括,“一笔转处,有数笔之意”,表现了不同韵味的美妙。《阮修沽酒图》用笔柔中含刚,轻重各异,层次分明,将阮修手提酒壶顺风而行、衣衫随风飘起的质感、动感和节奏感表现得十分清晰,生动地展现了这位饮中名士桀骜不羁、潇洒自由的风采。而《达摩禅师图》用笔粗犷、简练、有力,以枯笔勾袈裟外皱,又以细笔画出内折,曲笔画禅杖,用无数精细的圆圈组成须发,写出一种苍古之感和禅者之韵。陈洪绶晚年将强烈的自身感情带入画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其为朋友周亮工所作的《归去来图卷》,用陶渊明“解印”、“赞扇”、“归去”几个极具气节的故事来赞扬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生活,并以此来归劝周隐居,画中人物具有陈洪绶所画人物的典型特征,飘逸的衣饰、从容的神情表现出诗人的潇酒
        
        三、造型的夸张之美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说:“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陈洪绶正是这种“移形”(即改变事物的原形)的高手。如他画荷花,往往把花头勾勒得特别大,用墨叶相衬,形成黑白的对比;画桃花,把叶子画得细小如点,而将花瓣进行“放大”,显得特别清晰,犹如美人娇艳欲滴的面容。陈洪绶作品的这种美学品质,在其人物画中表现得尤其出色。他善于夸大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衬托、对比等手法将其进行大胆的变形,产生相貌奇峭、身躯伟岸,乃至可畏等效果,形成他的人物画造型奇异的特征,从中反映画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画风奇古,“如三代鼎彝”。
        据载,陈洪绶早年在杭州涌金门府学临摹李公麟的《七十二贤画像》石刻,开始临得很像,几与原刻不差毫厘,可是不久就走了样,越临越不像了。旁人不解其意,他却心中窃喜,因为他在临摹中摆脱了窠臼,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终于悟出艺术的真谛,开始了创新之路的跋涉。他常常把儿童夸张成“大头娃娃”,童心烂漫,稚态可掬,更加逗人喜爱;至于他笔下的美人,更是奇骸怪形,或头大身小,或眼小眉短,人物形象以及画面气氛亦因此而超凡脱俗,极为耐看。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的《罗汉图》册页之一,写千年菩提树下,一罗汉席地坐禅,面色冷峻,目光睿智。作者在造型上大胆取舍,精心提炼,以极富抽象意味和装饰效果的夸张变形,使树身变成化石,衣纹犹如古木年轮,蕴含一种禅的意味。诚如一位哲人所言: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主宰上帝。个性的古僻、仕途的失意以及明王朝的覆灭之痛,都是形成陈洪绶固有意志的因素,画家借塑造画中的形象,表现自我性情。
        
        四、设色的古雅之美
        恽南田曾说:“画至着色,如入炉鞲,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陈洪绶作画极为重视傅色,竭力追求一个“古”字,于简洁、淡雅、清润中透露出高古的格调,兼魏晋之长,又得李公麟之妙,体现了宗古求变的大家气质。他不趋时流,摒弃艳俗,以墨为格,“以笔为帅而色从之”,强调笔与墨化,墨与色化,在色与墨的交互运用中,营造出古韵盎然的画面。
        陈洪绶的不少仕女图用“三白法”傅色,仅在嘴唇处轻点朱红,其余颜色若淡若无,显得十分丰韵、纯洁。清人评曰:“章侯所作仕女图,风神衣袂,奕奕有仙气…令人销魂心死。”
        水色并用,以彩显素,以艳托雅,是陈洪绶常用的设色之妙。《蕉林酌酒图》描绘一位隐居的高士采完菊花之后,在蕉林饮酒的情景。全图以淡彩为主调,却在某些人物的衣衫及古器皿上,又略施重彩,草色与石色并用,于清秀中显得分外古雅。由此产生的艺术趣味,与其内容、笔墨相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陈洪绶画花卉亦如画美人,傅色由淡渐浓,不露痕迹,恰到好处。他绘树也以淡雅的青绿点叶,渲染多次,然后加以浓墨,深浅分明,沉郁苍古。
        陈洪绶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画家,他的人物画独特又典型,画法承接唐宋传统,融合元明文人笔墨程式,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他的美学思想,还是表现形式,都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典型代表,所绘形象取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造型夸张,风格独特,气韵古雅,线条刚劲多变,具有很强的古拙美和装饰性.陈洪绶以怪诞奇崛的美学趣味独树一帜,后人推崇其绘画技法,美学思想,并在创作中借鉴,吸收了他绘画中的许多有益因素.综观陈洪绶绘画艺术的审美诸要素,它们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陈洪绶以其毕生勤奋和非凡才情,演奏出一曲震撼中国画史的动人乐章。
        
作者简介:
李瑛瑛(1994.1—),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花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