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食育系列活动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褚紫玲
[导读]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民众去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国人的食育知识匮乏、食育观念扭曲、食育素养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
        褚紫玲
        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52

        摘 要: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民众去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国人的食育知识匮乏、食育观念扭曲、食育素养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情景下,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开展“食育”活动。“食育”活动的设计,是在三维合一的活动目标指向下,以四大主题特色食物为体系来建构食育活动内容,旨在培养孩子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文明礼仪及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维一体;主题活动;三园合一;三级多元;
        
         “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调和五味,滋养五脏,顺应四时”……这些古训都凝聚着古人对于“食”的智慧和文化。 “食育”,简单说是与各种食物和饮食相关的活动与教育。日本是践行“食育”时间最早、内容最全面的国家,食育计划已经推广到了全国。美国的“从农场到学校”活动,德国的“公共厨房”,丹麦的烹饪课程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庚子伊始爆发的疫情更让我们觉察到了对学生开展食育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国的“食育”活动内容尚未成体系,普遍面临着以下问题:活动目标性单一,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活动方式缺乏个性化。笔者将从三维一体的活动目标、四大主题的活动体系、三园合一的活动内容、三级多元的评价机制四方面来建构食育系列活动,通过饮食观念、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创造等实践教育,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继承饮食文化传统,从而树立正确饮食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三维一体的活动目标
                食育系列活动的学习不仅仅是食物营养学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以生活活动为载体,使孩子在玩中有所得,促进孩子生活技能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品质的养成,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以食健体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填报肚子这样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了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等饮食恶习,伴随而来的是各种 “富贵”疾病;许多孩子往往对肉类食物垂涎三尺,对绿色蔬菜类食物则拒之千里,并且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垃圾食品”的俘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食育活动必须把“以食健体”作为基本目标,对学生普及饮食的基本营养和安全知识,了解自身成长阶段需要获取的关键营养素;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孩子把对食物的美好记忆同健康的食品联系起来,为提高未来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食提能
         “食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枯燥的营养学知识,更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过程,在生活情境中为学生创造空间,来认识和解决发生在现实中的食育问题, “使食育项目学习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把食育落在生活实处。比如开展食物营养元素调查、亲自烹饪美食、自助搭配营养餐等,让同学们在看、听、闻、尝、摸、做等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操作、解决问题,在实际操练中掌握生活技能,在主动建构中感受劳动创造带来的乐趣,在与人合作及经验分享中提高处事的能力。
                (三)以食育人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很多人对中国饮食文化自信不足,开始推崇西方的饮食习惯,而由饮食习惯衍生出来的传统礼仪也被抛诸脑后。中国传统的食文化是在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牧业结构等在数千年的融合中形成的,不仅仅实现了营养丰富,更做到了顺应四时、天人合一。饮食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中优秀的内涵和精髓,然后将其发扬光大。所以,“食育”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与礼仪,培养学生正确、积极人生观,实现“以食育人”的教育目标。
         在活动中具体设置目标时,采取层级递进的方式,梳理出序列化的目标。根据孩子年段特点,推进食育系列活动的成效。
         二、四大主题的活动体系
         在研究食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及可持续操作性,笔者共设置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活动。在每个主题下面分别设置感怀传统美食、体悟时令之味、品鉴别样烹饪、遇见杭州味道四大特色项目,每一项目中选取一种特色食物为基点,进而拓展到同一类食物的研究学习,形成点面结合进行食物探究的食育活动。
         
         表1: 四大主题食育活动体系
         
         
         
         


         (一)感怀传统美食
    在这一项目中,选取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进行传统美食的研究。比如,在春季,选取元宵节的汤圆;在夏季,选取端午节的粽子;在秋季,选取中秋节的粽子;在冬季,选取冬至的饺子。这些传统节日美食不仅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还包含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节日美食的背后都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价值观。节日美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催生了尊老爱幼、孝贤双亲、邻里和谐等传统好家风。所以,通过这一项目可以涵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借助传统美食寻找原始的精神力量源泉。
         (二)体悟时令之味
         俗语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虽为谚语,但这句话却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春天由寒转暖,一切蔬菜的芽可以促进阳气的生长;夏天,闷热潮湿,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瓜类不仅能解渴还能解暑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类果子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易被人体吸收;冬天的根类食物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人体的运行节奏其实一直与自然的运行有着某种呼应,这种顺时而食的饮食习惯,不仅提供了人体在各个阶段所需的不同养料,更保证了吃当季食物的健康所需。所以,这一项目中分别选取绿豆芽、苦瓜、花生、萝卜为特色食物,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天人合一饮食观。
         (三)品鉴别样烹饪
    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在烹饪方式上尤其强调“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但是随着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一些颇受争议、不太健康的烹饪方式成了人们所吹捧和推崇的。世界卫生组织曾列举十大不健康食品,油炸食品、烧烤食品、罐头类食品和腌制食品全部“榜上有名”。一方面是美味的诱惑,一方面是健康的威胁,所以在这个项目中分别选取薯条、烤肉、黄桃罐头、腌萝卜为特色食物,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辨性地探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
         (四)遇见杭州味道
         杭州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杭州的美食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如此,每一道美食后面都蕴藏着杭州专属的历史渊源和地方特色。“遇见杭州味道”这一项目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杭州的文化,还有助于萌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春之龙井虾仁,夏之西湖藕粉,秋之桂花糖糕,冬之冬笋炒肉,遇见杭州味道,爱上杭州文化。
         在每一个食育主题下设立四大项目,四大项目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合力形成一个完整的食育活动体系,力求多方位、更全面地引领孩子们进行食育活动的探究。
         三、三园合一的活动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指向,架构相应的三个教学板块分别是认知园、实践园、文化园,设计综合性活动。
                 表2: 以《感怀传统美食之汤圆》为例的三园合一的活动内容设计


         (一)膳食小窗:认知园
         在认知园板块,主要介绍关于食物来源、安全饮食、科学膳食的小知识,实现以食健体。食育的落实,首先要掌握知识。认知园就是孩子们了解食物营养元素的一个知识窗口。例如,在龙井虾仁的活动中,请炒茶师傅介绍清明前后龙井茶叶的独特性,让孩子们认识到用清香甘美、不苦不涩的茶叶制作龙井虾仁的必要性。在苦瓜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微课的方式补充苦瓜的营养成分及功效。在这一板块中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微课介绍甚至请家长厨师进课堂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食物的相关科学知识,形成对饮食安全的初步印象。
         (二)助学小行:实践园
         在实践园板块,主要让孩子通过动手进行烹饪、创造研究等实践教育,培养传承与创新精神,实现以食提能。这里的实践不仅仅包括学生在食育活动课堂上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的厨房餐桌上,甚至可以到食品工厂进行参观,到农田亲自参与劳作等。例如,在饺子的学习活动中,安排学包饺子的任务,让学生在学包饺子的过程中掌握生活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桂花糖糕的学习活动中,借助假日小队的形式寻访杭州最正宗的桂花糖糕出自哪家并观看体验糖糕的制作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园的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活动实效。
         (三)怀古鉴今:文化园
         在文化园板块,主要让孩子通过讲故事、诵古诗、习礼仪、观点争锋等方式的学习、感悟、分享,实现以食育人。例如,在薯条的学习活动中,针对孩子们都喜欢的薯条开展辩论会:薯条应该怎么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认识到远离垃圾食品的必要性。也可以在整个体系内活动学习结束后开展“传统餐桌礼,文明好家风”的演出比赛活动,以此考察学生是否了解并能够践行传统餐桌礼仪。针对低段的孩子可以开展传统节日里的古诗词背诵大赛、讲食物相关的故事大赛,高段孩子则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微课制作等方式展示传统文明礼仪等。
         三园合一的内容设计从了解食物营养学知识到动手实践操作再到探究深层文化,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提高食育活动的实效性。
四、三级多元的评价机制
         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是促进食育活动的有力生长剂。如何在评价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呢?我们建立了三级多元的评价机制,力求体现多维的过程性评价。
         (一)个人:积分式电子档案
         通过线上平台为每个孩子建立电子档案室,充分关注个体生命持续成长。对于个体的学习过程、成果、收获、感受等,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保存,存入电子档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在食育学习过程中的不间断学习能力展示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食育教育过程中来。
         同时把学生的食育学习档案纳入学校“蔚蓝少年”的积分行动中,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考评的一部分。积分式考核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兼具的理念,加强了对学生整个食育学习过程的考核。有利于在具体阶段老师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导,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对食育课程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提升食育精神的同时,为综合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观的参照与激励。
         表3: 《感怀传统美食之汤圆》为例的个人学习成果单
        
         (二)小组:学习式主题交流
         根据主题类型,老师会定期对主题内容进行小组网络式交流、展示,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合作中调取已经存在的生活经验、选择相应的内容,探究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能力评价涵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观察、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方法等表现,以及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方法等。”③而且同伴的评价相对于教师评价而言,更具有同理心的立场,生生互补互助建立了孩子参与食育课程的自信。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则要保证小组合作的正常运行,确保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处理矛盾和冲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最终做出总结性的评价和引导。师生互补互助,深化主题食育学习的后续良性发展。  
         (三)班级:分享式成果展示
         利用好班级在走廊上的展示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乐于分享的资料在展板上进行展示。不仅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整个学习过程的专项展示(×××的×主题学习展),也可以小组为整体进行某个环节的展示(×小组的×大餐展)等。从选择材料到张贴成果,学生在布置展板过程中,共同协作、群策群力,既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研究过程,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另外,要阶段性地引导学生将电子学习成果整理成册,并在老师或家长帮助下进行朋友圈、公众号等形式分享。他人的点赞会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食育学习的兴趣,也记录了自己学习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让孩子们可以在成为电影主角上过一把瘾。微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另外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分享自己成果的精彩。各种渠道、平台的亮相,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让更多人加入到对学生食育学习的评价中,无形中形成一股社会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对于食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食育学习的热衷。
         
         食育,是回归健康生活的教育,更是回归教育初心的生活。借助四季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在多维的评价机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学习内容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起点、爱好、辅助条件等现实情况,自助选择适合个体的、有兴趣的学习内容展开学习实现了自助式学习;学校提供主题式的学习单,而且内容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去重新认识食物,对食物产生新的定位,实现了自主式学习;对于难度较大的、实践性的探究活动,学生在与家长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合作互动式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进一步提升了食育的成效,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后疫情时代的食育刻不容缓,促进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弘扬中华饮食传统文化、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里特.“食育”是国民健康的大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5
【2】【4】滕晓芳.星桥食育:校本德育项目的实践探索[J].教学学刊小学版,2019(12):56
【3】于乐 左璜.智德共生:以“爱”统整学校德育课程[J].中小学德育,2018(6):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