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摸清了最新、最全的土地资源家底,为各省、市、县制定相关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本文简述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主要技术成果,以及该技术成果的应用领域,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法,为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应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土地调查;土地整理;现状图;规划图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土地调查数据难以满足需要,为了全面摸清土地家底,200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部署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1 主要技术成果
在国务院通知精神指导下,开展了辽宁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形成了丰富的调查成果:一是全面查清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底数。以县为单位,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耕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面积、国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线等,汇总形成了全省各级行政辖区内各类土地面积。二是建成了全省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实现了调查成果管理的数字化。建成了县、市、省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由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构成,包括每一块土地的用途、权属、界线、面积,所有基本农田地块信息,各级区域界线以及村级界线。三是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在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数据基础上,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工作制度、分类标准、组织流程和技术手段,建立了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
2 应用领域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至今,其成果不仅应用在国土资源系统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违法用地查处等方面,还运用并服务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现经济转型宏观调控、城镇建设、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本文仅对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3 土地整理项目实例
3.1 目的意义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土地整理项目成为各地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项目,其目的是要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土地整理项目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渠、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和活动。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对农民也具有其实意义,可增加项目区集体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土地集中高效利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生产,通过政府投资进行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发送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成长,并由政府投资进行写农村道路,水利沟渠的整治,改善生产条件。农民享受政府投放资金生产的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可以投工投劳,取得工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 土地整理项目流程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拟定项目区→申请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现场踏勘、论证→确定项目范围→进行1:2000现场地形测绘→编制可研、规划设计及预算→报省厅组织专家评审→修改设计及预算→筹措资金→组织立项材料行文报送省厅审批立项→经批准后进行工程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工程实施→竣工自验→整改→向省厅提出竣工勘测申请→勘测单位实地测绘→向省市农业部门申请土壤质量检测→工程结算→财务决算→审计→资料整理→向市申请初验→向省厅申请终验→省厅组织专家验收→省厅审批→下达批复→资料归档→转地籍科变更→报部备案→转耕保科入库。
3.3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
根据《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10号)文件要求,“自2010年1月1日起,各级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立项等工作,必须以二次调查成果及政策为基础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重要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是进行土地整理项目重要的参考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包含了地类图斑、线状地物、权属界址线、行政区界线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编制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如图1所示)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如图2所示)的重要依据。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实行二级分类体系,包括一级分类12个,二级分类57个。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一级地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等。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各种地类可以统计计算出土地整理项目中两个重要表格,即《土地利用现状表》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这两张表可以清晰地看出该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的变化情况。
图1 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
.png)
我国每年都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采用的同样是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所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不可能非常详细地表示地物的所有信息,一方面是调查人员忽略部分线状地物的变化,造成变更数据不准确;另一方面造成线状地物或不可上图的的面状地物面积出现误差。这样势必将造成新增耕地面积测算不准确,究其原因是利用了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将计算获取的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面积求差值来得到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数量。解决方法可以采用全面测量的方法对项目区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整体测量,并绘制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项目实施后各种地类的面积与新增耕地面积,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
3、权属界址线和行政区界线与实地偏差较大
权属调查也是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实践,发现集体土地权属界线与国有土地权属界线之间部分地方存在较大偏差,特别是与林业、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管辖的国有土地权属界线争议较大,主要体现在所有权问题上。针对权属争议问题,采取的方法是会同土地整理项目相关领导与相关权利人取得联系,就争议区内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磋商,达成统一意见后再进行实施。
4、结束语
土地整理项目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积极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满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可以起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与“一张图”工程,南方国土资源[J],2009。
[3]调查成果在于应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系列解读之十,资源与人居环境[J],2007。
[4]杜伟,对推进农村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思考[J],国土经济,2003。
[5]严丽平等,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6。
[6]贺斐,加强土地整理工作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资源资产,2005。
图2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
3.4 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精度: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一般是1:10000分幅图,其精度一般较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通常采用1:2000事1:5000地形图实测,其精度较高。这两者数据之间存在一定误差,需要通过项目相关方共同协商来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精度问题。
2、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