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墙砌体施工中几个薄弱点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黄玉华
[导读] 摘要:填充墙的抗震结构设置不当、墙体内埋设管线过多及埋设方法不正确、质量控制等级不被重视等问题,仍然是目前填充墙砌体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薄弱点,其中有些问题严重影响砌体的整体性、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四川省井研县集益镇镇政府
        摘要:填充墙的抗震结构设置不当、墙体内埋设管线过多及埋设方法不正确、质量控制等级不被重视等问题,仍然是目前填充墙砌体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薄弱点,其中有些问题严重影响砌体的整体性、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关键词:填充墙体;薄弱点;质量控制
        引言
        填充墙砌体主要以普通标准砖、小型空心砌块和加气砼砌块作为砌体材料。《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主要从材料、砌筑方法及工艺应达到的合格标准等方面作了要求。验收合格与否应以此为依据,这些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一些填充墙的抗震构造设置不当,墙体内埋设管线过多及埋设方法不正确,洞口过多过于集中且无抗震加固措施、规范要求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不被重视等一系列涉及到砌体工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施工中的薄弱点。如何控制,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填充墙的抗震构造问题
        对于填充墙体,为保证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倒塌、倾覆(即避免砼结构安全而填充墙体不安全)`的现象,就需要在砌筑过程中对填充墙体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特别是一些空心砖、蒸压加气砼砌块、轻滑料砼小型空心砌块为砌筑材料的填充墙砌体。在近几年参加的一些工程验收中,发现有较多工程,对填充墙的施工尤其是抗震构造措施却有很多不得当、不规范的地方。在具体施工时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1 填充墙体与柱或砼墙的拉结筋设置
        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拉结筋的位置与砌块模数不相符合以及拉结筋的长度方面的问题。填充墙的拉结筋在砼构件内的锚固,有些采用预、有些采用后置筋的方式。后置筋一般在砌体施工前使用机械钻孔并注胶的方式锚固于砼的,与砌块模数对应较好,但其缺点是钻孔时如果不利用有关检测仪器检测主筋位置并避开主筋,则有可能对柱主筋造成损坏甚至打断主筋。而现实施工中采用以上置筋方法的,很少有去检测主筋位置的,因此施工时应慎重。
        1.2 填充墙体中设置砼连系构件的抗震构造
        填充墙除了设置以上水平拉结筋外,对一些超长越高的填充墙体,其抗震构造措施如何设置?有些设计要求不明确,施工方法也只是在墙顶部加一些固定件。这对于墙长较短、层高不高的墙体是有效的,但是按照有关标准图集要求,对填充墙高度大于4m时,应在墙高一定部位(最好是门洞口上部)设置水平钢筋砼连系梁;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顶按1.5m间距设置固定件,同时对墙长度大于2倍层高时,应在墙长中部设置构造柱。针对以上的构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2.1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柱筋在顶部应与梁有可造连接(下部采取插筋插入梁内),不应断开,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在梁底放置埋件与柱筋后焊接。有些在施工中将梁底砼保护层剔除后将柱筋与梁底主筋进行焊接,此种做法不可取,会对构件造成一定的破坏。
        1.2.2 对一些空心砌块,如设计有芯柱的,特别是在抗震设防地区,宜改为构造柱,毕竟芯柱砼浇筑不易密实,浇灌的砼质量难以检查。
        1.2.3 对一些工程中使用过薄的填充墙砌筑材料应加以限制。如某工程设计使用100㎜厚蒸压加气块作为填充墙体砌筑材料。该工程墙体高度4.2m,墙长有些也大于5m,使用该材料,一是砌筑不方便,二是墙体高厚比不符合要求,墙体稳体性差,给人一种一碰即倒的感觉。如按照上述在墙体中加设连系梁或柱,构件截面宽度也只能为100㎜,砼难以浇筑,施工难度增加。因此设计时对填充墙体应控制在合适的厚度,特别是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
        2、墙体内埋设线管对墙体的影响
        在砌体施工中,都会面临在墙体内敷设穿线管的问题。穿线管一般为钢管或塑料管。因为一些配电箱等箱体洞口大都在楼梯间(公共通道)位置,所以在楼梯间墙体上敷设穿线管也就更为集中。线管数量较多而且粗细不均,有些管径可能要超过100㎜,而且多为几根组成,一簇“砌入”墙体内。

从外部看墙体是完整的,实际上墙体内部在部分体积被这“一簇簇”穿线管所占据,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通缝,严重削弱了墙体的承载、抗震能力。除了楼梯间等公共部位墙体,在其他墙体上也存在随意剔槽敷设线管的问题。
        墙体内敷设线管不可避免,但应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减少对墙体的影响。
        2.1 设置管道井
        从设计源头应考虑在线管集中的楼梯间设置管道井,尽量避免在墙体内敷设线管。
        2.2 加强两侧墙体的整体性
        对必须在墙体内敷设线管的,应有一定的技术措施来加强两侧墙体的整体性。如对多根管线集中于一处需要埋设的,该处墙体两侧在砌筑时可留设马牙槎(墙厚范围内),同时在敷设管线高度范围内按配筋砌体考虑,最终用细石砼将该部位灌实,最好能填充到线管缝隙内,通过这种措施处理,能有效加强墙体整体性。
        2.3 墙体内水平埋设线管的方法
        以上是从竖向上考虑线管埋设,还有一些在墙体内水平埋设线管的情况,不应采取在墙体表面水平开凿线槽,也不应将线管放在砌块上表面,然后两侧用碎砖或不完整砌块“包砌”的办法。而应在需要埋设水平线管的位置做一层配筋混凝土现浇带,将线管敷设于中间,才能保证砌体的整体性。
        3、洞口过多,较集中时对墙体的影响
        填充墙体中的洞口,在对一些框架结构的检查验收中,特别是一些中间为走廊形式的公共建筑,走廊两侧填充墙体上除门窗洞口外,还有消防箱、水表箱、强(弱)电箱等。门窗洞口与“箱体”预留洞口高低错落,洞口之间也仅用很短的墙体相连接,墙体整体性、稳定性差,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抗震能力也可想而知。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是土建及安装设计人员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协调意识,一些预留“箱体”洞口位置反映在安装图纸中而不是土建中,而安装设计人员不一定从结构安全角度及抗震角度考虑,这些不利影响;二是具体到施工中,施工技术人员及监理人员缺乏结构安全、抗震意识,一味“按图施工”,没有意识到对这些洞口应该采取抗震加固构造的措施。
        4、砌体施工质量等级的控制措施
        现行《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根据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水平、砂浆和砼的强度、砂浆和方式、砌筑工人技术等级方面的综合水平,将砌体施工质量控制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与质量验收规范中该条文相对应的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有关条文中,砌体的强度设计值由砌体的强度标准值除以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确定,而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与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有关,严格地说与材料质量和施工水平相关。一般房屋按B级控制,材料性能分项系数为1.6;当按C级控制时为1.8.
        由此可见,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在具体砌体强度设计时是有所考虑的,设计图纸上一般均注明了砌体施工质量应达到的等级,但是在具体施工中这项工作都没有被很好的落实,施工技术人员及监理人员对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的观念淡薄,导致控制等级被降低,无形中砌体强度设计值及结构安全度也相应地被打了折扣。
        5、填充墙后砌的时间控制
        填充墙体不应承受来自上部构件荷载的压力,仅作为隔墙、围护的作用。但在施工现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填充墙体,在没有浇筑上部砼构件时就已砌筑,然后砼直接浇筑于砌体顶部,看上去省去了支设底模的工序,但是对下部砌体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些砖混结构阳台挑梁下部砌体及一些120㎜厚砌体容易出现以上问题。对前者,挑梁砼直接浇在下部填充墙体上,挑梁的结构受力因此被改变;对后者,120㎜厚墙体较薄弱,也不适宜承重。
        结论
        上述各种情况,在施工中有些可能已习以为常,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砌体整体性、承载力、抗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填充墙砌体施工质量除了按照相关质量验收规范控制外,还应对以上一些现象进行监控,以提高砌体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