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乌什县乌什镇水管所 新疆阿克苏 843400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国民对于粮食储备和耕地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根据国家上下一盘棋的执政理念,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就要能够通过更加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艺来改造农业发展和生产条件,提高对土地的利用和复种指数,以此来实现我国水利工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阐述了水利建设对维持耕地总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其改造建设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水利建设;耕地平衡;有效策略
引言
水利建设对维持耕地平衡的作用,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要能够重视各地区地理环境的相关因素,同时也需要参考该地区人口总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人口增加,人口密度增高,人平均水平的GDP提升,那么合理增加耕地面积有助于满足该地区人民对农业发展和粮食的需求。如果某地区人口密度逐渐下降,或者出现较为明显的人口流失,那么就需要降低耕地面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人均耕地0.05hm2这个数据进行参考,避免出现人口和耕地之间的矛盾。
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冲突
首先,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人口增多和耕地减少已经呈现出了日趋明显的趋势。耕地总量的平衡不仅需要参考某段时间内人们对耕地占有量和补偿量的系数,同时还需要对占用多少耕地,还补多少耕地,维持耕地总量的平衡进行有效设计。这种设计是我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是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发挥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作用的关键环节。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自09年以来全国耕地面积逐渐降低,这一数据和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水利建设以及全新的耕作方式,退耕还林还草计划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然而,虽然近1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但是目前我国依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于农产品和粮食的需求,依然处于上升状态,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矛盾,就需要从水利建设,维持耕地平衡,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利用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切入。在满足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之上,每年按计划增加耕地面积,公益性的建设农民住宅用地,有目的性的规划耕地面积,在满足人口增长和耕地需求的技术上尽量减少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
二、水利建设对维持耕地平衡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灌排设施增加耕地面积
首先,水利建设能够全面优化周边耕地的种植情况,让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人工灌溉或塘堰灌溉等模式为主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化机械喷洒灌溉或滴灌等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灌溉面积,同时也可以优化灌溉效果,节约水资源,降低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影响这种方式。帮助耕地总量平衡的维持,在局部地区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其中对中小型水库的建设,固定提灌站的设计是水利工程提高周围耕地灌溉能力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粮食产量,同时也有利于相关部门按照水利、种子、管理、化肥、农药等多种措施在测算粮食增产量的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改造低产田,增加耕地
其次,对于我国部分南方地区耕地所在位置,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水网湖区,经常会出现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渗水系数小,农田水质较差的情况,容易在耕作过程中出现易涝从而影响整体的粮食产量。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实际作用,对相应低产田进行有机改造,利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改造技术建设固定排涝站,利用开挖排水港,对该类型低产田进行有机优化,改变该地区的土壤结构,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让种植情况变得更加有效可控。
既提高了种植产量,又提高了土地种植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善该地区种植环境的方法,有目的地增加耕地面积,维持耕地平衡。
(三)全面引进现代化水利技术
另外,全面引进现代化的水利建设理念和水利施工工艺同样可以帮助耕地平衡的控制。其中对于喷灌、微灌、滴灌等现代化水利技术和农业种植技术的结合,已然在部分地区成为了常态。这种灌溉模式,取缔了传统的农渠、毛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有所减少,变相的提高了耕地面积。同时在采用渠道硬化防渗技术之后,通过相同的灌溉流量,既可以减小其渠道断面,实现耕地面积占用降低,另外也可以优化灌溉效果,提高作物产量。通常来讲,在水利灌区的渠道需要占到实际耕地面积的20%左右,利用低压输水灌溉技术代替地面渠道的灌溉可以减少耕地占用的3%左右,利用现代化喷灌技术更是能够提高耕地利用率10%以上。结合多种新型的灌溉技术,减少农渠、毛渠等渠道的实际占地面积,能够有效提高超过15%的耕地利用率。由此可见,这种技术对于提高耕地平衡,实现耕地利用率增长,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水利建设对我国农业耕地平衡的重要影响。
(四)改造种植条件,提高复种指数
最后,利用现代化的水利建设能够有效改造种植条件,提高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从某种角度来讲,复种指数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模式的优化不仅是对土地产能和资源的合理规划,同时也需要配合积极的生产条件,运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产和种植环境进行积极改造。水利工程建设属于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在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充分考虑对已有耕地的占用,又需要保障民众安置问题的妥善落实,同时还需要参考局部水土流失的情况,是相对复杂的工程建设方案。然而,正是由于水利建设对耕地平衡的积极作用,才需要利用相应技术实现对耕地质量的优化,对耕地面积的有效利用,提高现代化农业种植,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实现现代化农业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结合。
三、对水利建设的相关意见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相矛盾,充分发挥出水利建设对维持耕地总量平衡的作用,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控制耕地。尤其是作为基本农业用地而言,要坚持做到占一补一,无论是谁只要占用,就需要进行补还,按照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将耕地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对于蓄水、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既需要政府财政投入,也需要发动农民自筹,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各界力量,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应用。最后,先进的水利技术是优化种植效果,提高耕地平衡的关键环节,对于水区建设全新的喷灌、滴灌、微灌等技术的运用,也需要吸纳到我国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相关环节当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水利建设对维持耕地平衡的作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明确所在地区人平均耕地面积系数是否处于合理范围之内。同时针对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人口增长速度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综合参考。在利用灌溉设施增加耕地,改造低产田,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种植技术,改造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来实现高产优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切实有效的通过水利建设技术为我国耕地平衡和农业发展营造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汤怀志,桑玲玲,郧文聚.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5):637-644.
[2]周浩,金平,夏卫生,谢炳庚.耕地利用下挠力河流域水分平衡效应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20,51(07):313-322.
[3]崔秀珍,吴国梁.新时期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维持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6(02):298-299+302.
[4]周国文.水利建设对维持耕地平衡的作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0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