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BIM技术的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及应用 陈盼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陈盼
[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通信电缆、可视对讲、安防等各种智能设备逐渐在住宅中普及,加上传统的给排水、电力、采暖等,繁多的设备管线给室外管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通信电缆、可视对讲、安防等各种智能设备逐渐在住宅中普及,加上传统的给排水、电力、采暖等,繁多的设备管线给室外管网设计和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相较于传统的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基于BIM技术的设计具备多方面优势,如实现管线工程量的更准确计算、构建更加完整的管线三维模型、更快更好的管线设计出图。
        关键词:BIM技术;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应用
        引言
        长期以来,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均采用二维管线综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与施工,这样做的局限性是设计成果不够直观,隐藏问题与碰撞矛盾难以暴露,为现场施工埋下了诸多未知和不可控的弊端因素,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将基于BIM技术的三维管线综合引入小区室外管网的设计,已经成为目前BIM技术的应用重点之一。它的三维可视化特性,使得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流程更加畅通,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了时间和投入,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广阔的前景。
        1BIM技术概述
        首先是BIM技术的含义。BIM技术是建立信息化建筑模型重要的载体,在建筑模型中BIM技术可以收集、整理产生的数据,包括工程结构、材料以及工程进度等,在模型使建筑每个位置的信息直观的表达出来,为技术人员进行工程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BIM技术应用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利用BIM技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将建筑产生的信息进行共享和传输,有助于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其次是BIM技术的特点。BIM技术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可模拟性以及可视化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设计过程中,主要以图纸的方式展示建筑的主体结构、细部结构等,利用BIM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在建立给排水工程模型的过程中,不同的信息体现在模型中,并且有效掌控工程的整体信息以及细部信息,依据信息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BIM技术具有的协调性特点,在给排水工程的施工环节,给排水工程施工会涉及不同的专业,BIM技术会协调不同的专业进行施工,有效提高施工的效率。利用BIM技术的可模拟性特点,在给排水工程中模拟照明、电气等施工流程,以便施工企业精准把控施工过程,保证每个环节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工程建设。BIM技术具有的可视化特点,在复杂的建筑结构内,BIM技术会建立可视化模型,在模型内技术人员可以掌握每个环节,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实施解决措施,避免存在的问题影响工程正常施工。
        2基于BIM技术的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及应用
        2.1前期准备工作
        在给排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准备好初始文件、工作集、导图以及定位等内容。设计人员按照MEP程序要求输入设计信息,程序会按照信息内容建立基本的模型,在模型内会显示出管材规格、类型等内容,随后校验信息,使三维模型中的标高、轴线等信息符合建筑设计要求。
        2.2管线碰撞交叉的检查
        在三维模型中进行管线碰撞交叉检查,一般采用REVIT⁃MEP程序,在程序内利用自动碰撞等功能,将管线相关信息输入后,程序会自动进行碰撞检查,通过检查发现管线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线的位置,避免实际施工中遇到问题。在完成相应的碰撞交叉检查后,程序会向设计人员提交检查报告,在报告内会详细标注发生碰撞位置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设计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改设计方案。此外在管道修改过程中,通过Revit系统将不同的图纸信息进行汇总,在汇总中对比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存在的差距,随后不断完善和优化设计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管道的修改,避免影响到工程进度,有效减少产生的成本。


        2.3基于BIM的三维管线综合设计
        (1)各专业共同参与,协同设计,提高协作效率。管线综合设计中BIM技术的引用,为设计各专业人员提供了共同参与的三维协同平台,不同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协同,首先BIM协同是以工作集或链接文件的形式进行的,设计各方可同时在同一个平台进行;其次,设计人员可随时更新其他专业的设计进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保证了设计质量,提高了协作效率。(2)管线的真实反应,BIM技术的引用,使传统的线条绘制转向构件布置,从单纯平面表现转向几何全信息模型集成。通过角度转换、任意面剖切、动画漫游等方法可以更精确地分析管线间的相互关系,检测碰撞,更合理的进行管线排布和空间利用。(3)施工交底的多样性,利用BIM技术,可以进行三维、动画的施工交底,通过可视化模拟演示可以避免工人对图纸理解错误,加强对关键节点的认知,对指导现场施工意义非凡。(4)模拟施工,BIM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模拟施工的过程,模型建好后,施工现场的情况也就基本确定,工人严格按照模型进行施工。当现场有施工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通过模型便可以清晰地了解施工现场,尤其对于室外管网这种隐蔽工程更加适用,责任明确,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加速问题的解决。(5)方便施工进度管理和验收,利用BIM的图形化施工进度管理,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示实际进度,比传统方式更直观形象。同样在验收时可以利用模型与实物的对比,提高验收质量,保障后期使用。
        2.4参数化设计
        在传统的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在建立参数系统和数据计算时,需要使用office软件完成上述工作,在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导致设计内容无法符合建设标准。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时,会使设计过程体现出参数化过程,每个环节涉及的数据,都会在系统的数据库内进行参数化处理,保证设计使用的参数更加准确,并且贴近工程实际的建设要求。此外利用互联网的多样性特点,将数据库连接到互联网上,借助互联网的辅助功能,可以将相关的数据呈现出参数化特点,如在供水管线设计过程中,根据供水管线的物理特性调整参数,BIM系统会根据参数的变化自动调整,使供水管设计满足使用需求。
        2.5BIM模型的调整和优化
        为调整和优化BIM模型,需首先进行碰撞分析,工程因此选用了软件NavisworksManage,该软件具备可整合完整的项目模型、实时可视化、精确度较高等优势,由此针对性建立特征集合、创建设计及施工规范,即可保证碰撞分析的效率和精度。在具体的碰撞分析过程中,需将“.NWC”格式的文件由Revit软件导出,并将其载入碰撞分析用软件,以此即可通过针对性的碰撞分析生成碰撞报告,具体的模型冲突检测需采用软件的ClashDetective功能,以此针对性选择碰撞系统类别、碰撞类型,即可逐步完成初步检查和全部排查,碰撞点信息也能够准确的以碰撞报告形式展示,由此可确定排水管道系统和给水管道系统检存在碰撞点71个。进一步的优化需围绕碰撞点的修改展开,以此基于碰撞信息进行碰撞点的检查和调整,碰撞点定位可基于碰撞元素ID的手动输入实现,具体优化需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并遵循“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小管让大管”的基本避让原则,以此逐个修改、优化全部碰撞点。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BIM技术的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BIM模型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BIM技术应用路径。为更好发挥BIM技术优势,各类新技术、新软件的积极应用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黄文华.市政给排水管线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研究[J].居舍,2019(27):51.
        [2]赵世隆.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8):256-25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