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刘玉兰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刘玉兰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市政工程建设越来越多,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的命脉之一,设计和建设都会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  530012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市政工程建设越来越多,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的命脉之一,设计和建设都会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本文作者详细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运用,阐述了当前给排水工程中排水系统设计的规划设计,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的同时保证给排水系统性能的稳定。海绵城市理念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合理分析,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
        引言
        在市政体系中,道路工程占据重要地位,是决定运输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载体。在市政道路内部结构中,给排水设计作为重要的系统模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道路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市政单位需要积极践行全新的设计理念,遵循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对给排水的内部结构和系统功能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进程。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将城市想象成一块巨大的海绵,根据城市需要自动化储水和出水,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储备和利用,满足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中以排为主的理念,而利用植草沟、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措施控制水资源的吸收和排放,调动城市的道路系统、绿化系统收集、净化、储藏和利用雨水,有助于改善城市内涝、干旱的问题,减少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和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成本,同时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和谐的环境。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在综合分析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下文集中分析了其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用。从城市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排水系统顶层设计、附属设施的设计综合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方式。
        2.1人行道设计
        市政工程道路建设中,人行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之一。人行道的作用在于更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因而也是发展市政工程城市功能的体现。市政工程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经常使用不透水的人行道进行建设,因此雨天就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或湿滑状况,从而影响行人的安全。根据海绵城市理论,铺路建设时应该要使用能够透水的材料,目的在于出现下雨的时候,能够通过这些功能性材料引导雨水渗入地下,路面将及时调整湿度和温度,不会引起积水,并且可更好地补充地下水源。如果由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市政工程不能确保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的透水性较差,则选择在基层设置排水管,控制纵向坡度小于2.5%,横向坡度保持在1%到2%范围内,可以有效地保证道路良好的排水。
        2.2海绵城市理念在车行道中的运用
        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多数使用不透水的路面材料来进行设计,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但是很容易让雨水在路面停留,形成路面积水,造成车辆行人通行不便。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还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可以改善城市路面积水的情况,降低地下水供应不足等现象的出现。合理运用透水性材料,引导雨水顺着路面的坡度流向指定地点,经过污水口等位置流入到地下,解决车行道积水等现象,建设和谐美好的城市。
        2.3绿化带设计
        在市政道路领域,绿化带也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在给排水方面的设计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在对绿化带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做好雨水搜集。积极践行海绵城市思想,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针对雨水搜集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对绿化带材料、高度等各项指标后进行规范设置。

以高度为例,正常情况下应该设置为15~20cm,并且要超过该区域内的土壤高度范围值。其次,做好水质过滤。通常选择种植土、设置砂石层的方式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同时,优化排水功能,针对绿化带内部布局,对排水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合理设置明沟,方便雨水有效排放,避免雨水积压而给绿化带植被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4优化排水系统顶层设计
        由于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充足资金支持下完善配套的给排水基础设施。海绵城市顶层创新性设计,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给排水设计经验,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设计和建设的要求。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应对现有的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升城市现代化建设成效。另外,应该注重缓排滞蓄问题,设置导流系统,使雨水通过路面径流进入海绵城市设施,同时需要完善市政的毛细管网,促使多余的雨水可以流向城市的排水管道。在此基础上,对车行道和人行道的排水设计进行优化,减少路面积水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营造一个舒适、便捷的城市环境。
        2.5附属设施的设计
        第一,设计路缘石时应该依照不同类型做好研究,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排水设施工作。例如,平坦边缘石材的高度始终与周围表面的高度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好地让降水流入雨水出口或绿化带,以免造成过量的积水,从而损害城市的道路交通。而如果立缘石高出周围地面,多余的雨水将被直接收集到雨水出口,但是因为特殊的立石特性,难以真正保证雨水流入绿化带,因此要求设计师必须进行打孔。其次,在设计路肩边沟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城市建设的实质性问题,例如过去大多会选择使用混凝土材料,美观不足,更不用说雨水净化能力了,而且极易出现雨水堵塞的问题,因此,此时选择使用草木沟,目的是将必要的植被种植在地表沟上,能够更好地净化排放,收集雨水。此外,在开展城市市政工程设计时,要求人员必须采取先进技术,注意充分结合绿地工程和排水设计,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人行道径流排放效率的提高。
        3海绵城市理论的创新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能适应实践需求与发展需求的理论。因而,在具体适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对理论进行完善,丰富理论内容与实践方式。如,在大连市使用海绵城市理论改善其给排水系统时,海绵城市理论可丰富丘陵地貌的改善方式。在针对上海的改善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丰富了关于大都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经验,在不影响都市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论显示:海绵城市理论是一项具备科学性的城市建设理论,在改善城市给排水的实践中能够有效指导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工作,且海绵城市理念是一项具备科学性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需要。因此,应在城市给排水系统改善实践中推广使用海绵城市理念。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可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如结合具体城市的具体情况,利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给排水系统的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孙琪.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7):112-113.
        [2]刘志军.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9(32):105-106.
        [3]武秀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31):84-85.
        [4]薛健.浅析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73-74.
        [5]沈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门窗,2019(23):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