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教务处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简称“两个必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得出的科学论断。170多年来,这个科学论断历经各种质疑和挑战,日益显示出科学与真理的力量。新时代下,重温这个科学论断,需要从历史变动中准确把握“两个必然”的内在逻辑;科学认识“两个必然”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时代变化;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时代意义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形势日新月异。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的发表到至今,社会主义已经潮涌了500多年,其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这一质的历史性飞跃标志就是1848年2月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问世,《宣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智慧结晶,《宣言》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论证了“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70年多来,《宣言》历经了各种反对和质疑的风雨考验,更加彰显出科学与真理的力量,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新时代下,重温《宣言》中“两个必然”科学论断,是对当前各种质疑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一种坚强有力的现实回应,同时也是敢于亮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迫切需要。
一、准确把握《宣言》中“两个必然”的内在逻辑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基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通过革命与实践,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宣言》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唯物史观最为经典阐释之一,《宣言》中阐述的“两个必然”则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基础上,进而揭示了资产阶级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方向,最终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包含着内在逻辑。
1.“两个必然”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源动力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形态之所以不断更替,也正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才得以形成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正文第一部分就以其独特的世界历史视野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00“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1]400其中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四大形态的演变就是对阶级斗争作用的最好诠释,而社会形态之所以在阶级斗争的作用下不断更替,背后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就是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402这是由工业革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革命的作用,结果就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这也正是说明了资本主义相比封建主义突出的优势所在。
2.“两个必然”是基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决定其必然灭亡因素逻辑。尽管资产阶级相比封建社会在生产力方面有很大优势,但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包含了否定自身的因素,那就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其不能克服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因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401并没有改变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剥削性质。“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403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直面问题、鞭辟入里地指出,“这个使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2]657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弊端,在追求利益的驱使下,造成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进而造成生产过剩的瘟疫,而这些瘟疫必然导致阻碍现有的生产力进一步前进的步伐。所以,资产阶级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必然会造成资本社会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直到灭亡。
3.“两个必然”是基于无产阶级的优越性决定其必然胜利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在结合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危机引发工人运动的时代背景下,重点分析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走向灭亡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要被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绊脚石绊倒,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直至被新的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原因在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无产者们会逐渐丧失人的主体性进而成为生产机器的附属品,无产阶级的生活只会每况愈下,最终被推到赤贫者和生死的边缘上。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对无产者们的剥削日益加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的无产者们会通过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交通便利而结社从而达到革命联合成为与资产者相互直接对立的无产阶级阵营,进而来保卫无产者们的一切合法的权益。然而,“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1]411“于是,在大工业的日趋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1]412-413这个掘墓人不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是反抗资本主义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的和被剥削的地位就注定了肩负消灭私有制的的历史重任。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1]413
二、科学认识“两个必然”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170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作出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尚未成为现实。相反,资本主义却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新发展。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从未间断,甚至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事实确实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时至今日,“两个必然”的存在的历史条件仍然存在。这就需要科学认识“两个必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谁也没有预料到在马克思宣布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固有矛盾是把资本主义推向万丈深渊的罪魁祸首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竟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物质财富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呈现出一些新的繁荣与发展。
这种现象是否证实了马克思的分析是错误的呢?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后,就不难得出资本主义这些新的进步并不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归功于新科技革命浪潮所带来的巨大福利,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次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社会财富取得了长足的增加。有资料显示伴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长。第二次科技革命则使资本主义国家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到90年代末,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例高达75%,而美国更是超群挺出,独占26.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万美元还多。”[3]13因此,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刻调整与变革,客观上缓解了资本社会的社会矛盾的物质基础,维持了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的稳定发展,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终正寝的时间。
2.资本主义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遗嘱延缓了其灭亡的进程。毫无疑问,历史进程并没有立即终结资本主义。当今资本主义灭亡的钟声尚未敲响,但不代表永远不会敲响。尽管当前很多大资本主义企业倾其全力不断自我改革、自我调整生产关系,比如实施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以取代纯粹的自由竞争、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和福利制度、最低工资法、遗产税等手段,使得自身具有暂时的生存力和容纳力。但这也只是因为资本主义偷偷地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遗嘱。因此,资本主义为了拯救自身不得不充当马克思主义遗嘱的执行人,吸收社会主义的本质因素,暂时缓解其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进而延缓了其灭亡的进程。这种情况也在马克思于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论述的“两个决不会”范畴之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3当然,今天看来,资本主义未能从根本上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仅仅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浮于表面的措施并不能彻底有效克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因为这些措施作用已经几乎达到极限。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自身制度性的矛盾只能不断加剧进而陷入复杂深重的危机里,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近年来的逆全球化运动、英国脱欧等种种现象就是最直接的证实。所以,“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资本主义没有发展到极限,并不等于没有极限。
三、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的时代意义
时光荏苒,抚今追昔。《宣言》发表17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时而高歌猛进,时而低音徘徊,时而迂回穿行,科学社会主义历经艰难与曲折后在中国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170多年来,《宣言》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和和版本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影响深远。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5] 实践证明,《宣言》中“两个必然”不但没有被驳倒,反而更加坚不可摧。重温“两个必然”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1.重温“两个必然”有助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曾经盛极一时的资本主义灭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的质疑声音是持续不断的。正如列宁所言,资产阶级学者“他们曾经一百次、一千次地宣告唯物主义已被驳倒,可是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百零一次、一千零一次地继续驳斥它。”[6]16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科学论断是被过时,而不是已经过。因此,重温“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有助于更加清楚地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在21世纪出现的新变化。尽管资本主义时不时的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尽管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及在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养老金、困难补助等方面注入了社会主义因素用来缓解危机和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私有制这一本质弊端和贪婪的本性。最终,资本主义这些新变化只能延缓其灭亡的进程,却不能彻底改变“两个必然”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2.重温“两个必然”,有助于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任何政治的坚定来都源于理论的清醒。任何成功的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阐述:“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7]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来指导实践。《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其中阐述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虽然已有170多年,但其蕴含的真理性依然具有穿透时代的伟力。“两个必然”已成为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更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行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破解的难题和面临的伟大斗争依然很多。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8]8这一重要论述,不但诠释了“两个必然”科学论断所预示的历史发展大势,而且更加激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迈向实现共产主义崇高事业伟大目标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J].求是,200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5-5(2).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
袁垚(1987-),男,江苏射阳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教务处 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